胃癌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居高不下,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深入了解胃癌的发病机制和预防策略,对于实现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发病原因、病理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胃癌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高公众对胃癌防治的认识。
发病原因 胃癌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能在胃内生存并释放毒素,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和溃疡。长期感染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异常,促使胃癌发生。此外,饮食因素也是胃癌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高盐饮食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胃黏膜暴露在致癌物中;腌制、熏烤食物含有亚硝酸盐、多环芳烃等致癌物,长期食用会增加胃癌风险。而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也不利于胃的健康。
遗传因素也是胃癌发病不容忽视的因素。家族中有胃癌患者的人群,遗传基因的改变会使他们患胃癌的概率比普通人高。例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是由特定基因突变引起的家族性癌症综合征。此外,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胃部疾病,如果长期不愈,会导致胃黏膜反复受损和修复,增加癌变几率。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长期精神压力大、熬夜等,会削弱胃的正常功能和免疫能力,间接促进胃癌的发生。
病理类型 胃癌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肠型胃癌起源于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多发生在胃窦部,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而弥漫型胃癌则起源于胃黏膜深层的干细胞,多发生在胃体和胃底,与遗传性胃癌关系较大。
临床表现 胃癌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上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表现。晚期胃癌可出现呕血、黑便、贫血、消瘦、黄疸等症状。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是实现胃癌早期诊断的关键。
诊断和治疗 胃癌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用于评估肿瘤的侵犯范围和有无远处转移。胃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早期胃癌可通过手术切除病灶,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进展期胃癌则需综合手术、化疗和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对于晚期胃癌患者,姑息治疗和支持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总之,胃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通过改善饮食习惯、戒烟限酒、定期体检等措施,可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实现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公众应提高对胃癌防治的认识,积极配合医生的诊疗建议,以期早日康复。
高志强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