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结套区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因其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预后不良而备受关注。本文从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等方面对MCL进行阐述,旨在为患者提供科学的诊疗规范。
病理生理机制 MCL的发病机制与多条信号传导通路异常激活密切相关。研究表明,MCL细胞中常见CCND1基因重排,导致cyclin D1蛋白过表达,进而促进细胞周期进程和增殖。此外,MCL细胞还常伴有p53、TP53、CDKN2A等抑癌基因突变,进一步促进肿瘤进展。因此,从分子水平调控异常信号通路有望成为治疗MCL的新策略。
临床表现 MCL多见于中老年男性,起病隐匿,常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乏力、发热、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胃肠道受累,表现为腹痛、腹泻等。临床上需警惕MCL与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鉴别。
诊断方法 MCL的诊断需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首先,淋巴结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免疫组化检测可发现CD5+、cyclin D1+的B细胞。其次,影像学检查如CT、PET-CT有助于评估病变范围和治疗效果。此外,骨髓活检、流式细胞术等有助于判断病情分期和预后。
治疗策略 MCL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病理分型等因素。常用治疗手段包括: (1)化疗:常用的化疗方案有R-CHOP、R-DHAP等,可缓解症状、缩小病灶,但难以实现长期生存。 (2)靶向治疗:伊布替尼、泽布替尼等BTK抑制剂可抑制异常信号通路,延长生存期,已成为MCL治疗的重要选择。 (3)免疫治疗:利妥昔单抗等CD20单抗可增强机体免疫应答,联合化疗可提高疗效。 (4)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部分年轻、高危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实现长期无病生存,但风险较高。
总之,MCL是一种异质性强、预后较差的淋巴瘤亚型。深入探究其病理生理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诊疗手段,有望改善患者预后。未来,针对异常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疗法有望为MCL治疗带来突破。
唐建兵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