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2025-06-09 08:57:02       3221次阅读

膜性肾病(MN)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肾小球疾病之一。其病理特点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基底膜增厚和“钉突”形成,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受损,进而引发蛋白尿。膜性肾病的分类中,继发性膜性肾病因其与多种系统性疾病或特定条件相关而备受关注。本文将详细解析继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以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继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因

1. 肿瘤相关

继发性膜性肾病与多种肿瘤之间存在关联,包括但不限于肺癌、胃癌、乳腺癌和淋巴瘤。这些肿瘤可能通过分泌异常蛋白质或自身抗体,激活免疫系统,影响肾小球的正常功能。例如,某些肿瘤细胞可能分泌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该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上的磷脂酶A2受体结合,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和炎症反应。

2. 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继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生率较高。这些疾病产生的自身抗体可能直接攻击肾小球,造成肾小球损伤。SLE患者体内产生的抗双链DNA抗体和其他自身抗体可与肾小球抗原结合,引发免疫复合物沉积和炎症反应。

3. 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膜性肾病的关系已被广泛研究。这些病毒感染可能通过直接损伤肾细胞或激活免疫系统介导的机制,导致肾小球损伤。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可能产生针对肾小球的自身抗体,或通过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影响肾小球功能。

4. 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某些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与膜性肾病的发生有关。这些药物可能通过改变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引起蛋白尿。NSAIDs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影响肾小球的血流动力学,导致高滤过和高灌注状态,进而可能损伤肾小球。

发病机制

1. 免疫介导损伤

自身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抗原的结合是膜性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些自身抗体可以是针对PLA2R的抗体,也可以是其他尚未明确的抗原。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和肾小球损伤。

2. 细胞信号传导异常

在膜性肾病中,肾小球足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可能发生异常,导致足细胞损伤和蛋白尿。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滤过屏障的完整性受损。信号传导异常可能与细胞骨架蛋白的异常磷酸化和细胞连接蛋白的功能障碍有关,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足细胞从基底膜上脱落,增加蛋白尿。

3. 补体系统异常激活

补体系统在膜性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补体系统的异常激活可以导致肾小球炎症和损伤,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补体系统的激活可能通过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等途径,产生炎症介质和吸引免疫细胞,加剧肾小球损伤。

4. 血流动力学改变

肾小球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滤过和高灌注,可能导致基底膜的损伤和增厚,从而引发膜性肾病。这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全身性血压变化、肾小球内压力增高以及肾脏自身调节机制的异常。

结论

继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和药物等多种因素。其发病机制包括免疫介导损伤、细胞信号传导异常、补体系统异常激活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深入了解这些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膜性肾病至关重要,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此外,对于继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除了针对肾脏本身的治疗外,还应重视对原发病的控制和治疗,以减少肾脏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诸葛亚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下一篇浆细胞白血病与免疫系统:感染风险的科学解读
上一篇器官肿瘤高发: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