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是一种较为罕见但致命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F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在胆管癌中的研究逐渐深入,为胆管癌的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FGFR突变在胆管癌中的发生及机制
FGFR是一类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包括FGFR1-4四种亚型。FGFR突变在胆管癌中的发生率约为10%-20%,主要包括基因融合、点突变和扩增等类型。FGFR突变可通过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如RAS/RAF/MEK/ERK和PI3K/AKT/mTOR等,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和侵袭转移,从而加速胆管癌的进展。
二、FGFR突变的临床意义
诊断:FGFR突变可作为胆管癌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有助于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FGFR突变阳性患者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如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等。
预后评估:FGFR突变与胆管癌的预后密切相关。研究发现,FGFR突变阳性患者预后较差,肿瘤分期更高、肿瘤负荷更大。FGFR突变可作为胆管癌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治疗选择:FGFR突变为胆管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可能。FGFR抑制剂可特异性阻断FGFR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存活,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三、FGFR抑制剂在胆管癌中的应用
Pemigatinib是一种口服的FGFR1-3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通过竞争性结合ATP位点,阻断FGFR激酶的活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临床研究显示,Pemigatinib单药治疗FGFR突变阳性胆管癌患者,客观缓解率可达30%-4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可达6-9个月,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2020年,Pemigatinib获FDA批准上市,成为首个胆管癌靶向治疗药物。
四、FGFR突变检测及耐药机制
FGFR突变检测是指导胆管癌靶向治疗的关键。目前,FGFR突变检测主要采用基于DNA的二代测序技术,包括杂交捕获和PCR扩增等方法。FGFR突变阳性患者可从FGFR抑制剂治疗中获益,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原发耐药或继发耐药。研究发现,FGFR基因二次突变、旁路信号通路激活及表型可塑性等是FGFR抑制剂耐药的主要机制。
总之,FGFR突变在胆管癌中的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及靶向治疗研究不断进展,为胆管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深入研究FGFR突变的分子机制,优化FGFR突变检测方法,探索克服耐药的新策略,有望进一步提高胆管癌患者的疗效和生存获益。
陈思宇
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