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中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之一,占NHL的30%-40%。对于初治患者,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化疗是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大约有1/3的患者会在初次治疗后出现复发或难治。对于这类患者,传统的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有限,因此亟需新的治疗手段。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是一种革命性的免疫治疗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能够特异性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CART治疗的基本过程包括:从患者体内采集T细胞,通过病毒载体或非病毒载体将编码特定肿瘤抗原受体的基因导入T细胞,体外扩增改造后的T细胞,最后将大量改造后的T细胞回输给患者。
近年来,CART治疗在复发难治型DLBCL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治疗潜力。多项临床研究显示,CART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可达50%-70%,完全缓解率(CR)可达30%-50%,且疗效持续时间较长。CART治疗的疗效与肿瘤细胞表达的特定抗原密切相关,如CD19、CD20等。通过选择特异性强、表达水平高的抗原,可以提高CART治疗的疗效和特异性。
CART治疗的机制在于其改造后的T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如CD19等,并释放细胞毒性分子,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与传统的化疗不同,CART治疗具有更高的靶向性,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降低毒副作用。此外,CART治疗还能够激活机体的免疫记忆功能,产生持久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然而,CART治疗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首先,CART治疗的制备周期较长,从T细胞采集到回输通常需要数周时间,这对于病情进展迅速的患者来说是一个限制因素。其次,CART治疗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部分患者中的可及性。此外,CART治疗可能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等严重不良反应,需要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
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CART治疗的制备工艺,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以惠及更多患者。同时,也需要探索CART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如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以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此外,还需要深入研究CART治疗的作用机制和免疫应答,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总之,CART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免疫治疗手段,在复发难治型DLBCL中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应用前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创新,CART治疗有望为更多DLBCL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CART治疗的安全性和可及性问题,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未来,CART治疗有望成为DLBCL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程晨
南京鼓楼医院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