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了解肠癌的症状及其背后的病理机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探讨肠癌的初期症状及其病理机制,帮助公众提高对肠癌的认识。
肠癌初期症状包括腹痛、腹胀、体型消瘦、贫血、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及腹部肿块。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是肠癌发展的信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腹痛和腹胀:肠癌导致肠道梗阻,使肠道内气体和液体的流动受阻,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腹胀和腹痛。这种疼痛可能表现为隐痛,也可能是剧烈的绞痛,主要集中在腹部中下部。肠道梗阻严重时,疼痛感会加剧。肠癌引起的腹痛和腹胀,与肠道梗阻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肿瘤增大,压迫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受限,引起梗阻。同时,肿瘤刺激肠道,引发炎症反应,刺激肠道平滑肌,导致腹痛和腹胀。
体型消瘦:肠癌患者由于肠道功能紊乱和食欲下降,导致摄入的营养减少,消耗增加,进而引发体重下降和体型消瘦。这种消瘦往往是进行性的,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肠癌引起的消瘦,与食欲下降、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肿瘤增大,压迫肠道,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时,肿瘤刺激肠道,引起食欲下降,导致摄入的营养减少。此外,肿瘤消耗机体能量,增加消耗,进一步加重消瘦。
贫血:肠癌导致肠道吸收消化功能变差,同时食欲下降,使患者摄入的营养减少,特别是铁元素的摄入不足,容易引发贫血。贫血会导致患者出现乏力、头晕、心慌等症状。肠癌引起的贫血,主要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食欲下降和慢性失血有关。肿瘤增大,压迫肠道,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同时,肿瘤刺激肠道,引起食欲下降,进一步减少营养摄入。此外,肿瘤侵犯肠道血管,可引起慢性失血,导致贫血。
排便习惯改变: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紊乱,肿瘤增大使肠腔变窄,导致排便习惯发生改变。可能出现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肠癌早期患者大便次数可能增加,大便后有不尽感。肠癌引起的排便习惯改变,与肠道菌群紊乱、肠腔变窄密切相关。肿瘤增大,压迫肠道,影响肠道蠕动,导致排便习惯改变。同时,肿瘤刺激肠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进一步影响排便习惯。
便血:肠癌早期便血量较少,可能是大便表面带有血液,或表现为黑便、黏液便、脓血便等。随着病情发展,便血量可能增多。肠癌引起的便血,主要与肿瘤侵犯肠道黏膜、血管有关。肿瘤增大,侵犯肠道黏膜和血管,可引起出血。出血量较少时,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或黑便;出血量较多时,表现为黏液便、脓血便等。
腹部肿块:部分肠癌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腹部肿块的出现,提示肿瘤体积较大,可能侵犯周围组织。腹部肿块的形成,与肿瘤增大、侵犯周围组织密切相关。肿瘤生长速度较快,体积增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形成肿块。
总之,肠癌的初期症状多种多样,且与肠癌的病理机制密切相关。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正规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公众也应提高对肠癌的认识,重视肠癌的预防和早期筛查,降低肠癌的危害。肠癌的预防和早期筛查,主要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定期体检等。健康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戒烟限酒,避免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1-2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肠道疾病。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可以有效降低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肠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孔德九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景华院区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