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尤为高发。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肝癌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大血管侵犯与肝外转移,以提高公众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在全球肝癌发病和死亡人数中占据显著比例。据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原发性肝癌的新发病例数占全球的45.3%,死亡人数占全球的47.1%,凸显了中国在肝癌防控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病因学方面,中国肝癌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联性远高于西方国家常见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约94.5%的中国肝癌患者与HBV感染有关,这一比例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独特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长期慢性感染可导致肝硬化,进而增加肝癌发生的风险。
进一步分析患者群体特点,中国肝癌患者的中位年龄约为53岁,男性占比较高,达到约87.9%。此外,多数患者(约43.4%)的甲胎蛋白(AFP)水平超过400 ng/mL,这一指标通常与预后不良相关联。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其水平升高提示肝癌的可能性,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在疾病分期方面,多数中国肝癌患者(85.3%)处于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的B或C期。这意味着肿瘤已不可切除或存在远处转移,病情较为严重。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是一种常用的肝癌分期系统,根据肿瘤大小、肝功能、肿瘤分期和患者一般状况综合评估肝癌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决策。
同时,约73.4%的患者存在大血管侵犯(MVI)和/或肝外转移(EHS),这些并发症进一步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大血管侵犯(MVI)是指肿瘤侵犯门静脉或肝静脉等大血管,导致肿瘤细胞脱落,增加肝外转移的风险。肝外转移(EHS)是指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肝脏以外的其他器官,如肺、骨等,进一步恶化预后。
最后,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约半数(51.8%)患者的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1,这一评分反映了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患者一般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工具,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状况越好。
综上所述,大血管侵犯与肝外转移是中国肝癌患者中的常见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也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加强对这些并发症的认识和研究,对于改善中国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探索针对大血管侵犯和肝外转移的新型治疗策略,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同时,加强肝癌的早期筛查和一级预防,如乙肝疫苗接种、抗病毒治疗等,对于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至关重要。只有多管齐下,综合防控,才能有效应对中国肝癌的严峻挑战。
周春晖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