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血液肿瘤,其病理机制复杂,与感染的关系尤为密切。本文旨在探索多发性骨髓瘤与感染之间的病理机制,并讨论临床上的应对策略。
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浆细胞异常增殖、骨髓微环境的改变以及免疫系统功能的损害。异常增殖的浆细胞会破坏骨髓结构,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损。同时,这些细胞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进一步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此外,骨髓微环境的改变也为感染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感染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多发性骨髓瘤导致免疫功能受损,使患者易感染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
骨髓抑制:化疗和疾病本身均可导致骨髓抑制,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抵抗力。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需长期输注药物,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增加了感染风险。
免疫球蛋白降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伴有多克隆免疫球蛋白降低,影响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感染问题,临床上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对于高危患者,可在化疗期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降低感染发生率。
感染控制:加强病房消毒隔离,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对于已发生的感染,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和针对性治疗。
支持治疗: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必要时可输注免疫球蛋白,改善免疫功能。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权衡化疗强度与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感染的发生与病理机制密切相关,临床上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多发性骨髓瘤与感染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刘斌
株洲市中心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