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本文将详细介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以及其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
一、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作用机制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生长依赖于雌激素的刺激,而内分泌治疗的目的在于减少雌激素的合成、降低其活性或者阻断其与受体的结合。主要的药物包括: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这类药物可以与雌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阻止雌激素发挥作用,如他莫昔芬。SERMs既可以抑制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也可用于预防高危女性发生乳腺癌。
芳香化酶抑制剂(AIs):通过抑制芳香化酶活性,减少体内雌激素的合成,如阿那曲唑、来曲唑等。AIs主要用于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因为绝经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主要来源于肾上腺的雄激素在芳香化酶作用下转化为雌激素。
卵巢功能抑制剂:通过抑制卵巢产生雌激素,适用于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卵巢功能抑制剂可以是药物性的,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也可以是手术性的,如卵巢切除术。
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适应症 内分泌治疗主要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具体包括:
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选择SERMs或卵巢功能抑制剂联合AIs。对于淋巴结阳性、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考虑卵巢功能抑制剂联合AIs的治疗方案。
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AIs是首选,也可考虑SERMs。AIs可以显著降低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和对侧乳腺癌风险。
晚期或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可作为一线或二线治疗选择,特别是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对于AIs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s)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等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
三、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优势与挑战 内分泌治疗相较于化疗,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生活质量。患者可以在家中口服药物,不需要住院,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相对较轻。但同时,内分泌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耐药:随着内分泌治疗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耐药,导致治疗效果下降。耐药机制复杂,可能与雌激素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旁路途径的激活等因素有关。
治疗相关的副作用:内分泌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包括热潮红、关节疼痛、骨质疏松等。对于绝经后患者,AIs可能增加骨折的风险,需要定期检测骨密度,必要时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预防骨折。
因此,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对于提高内分泌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对于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患者,可以考虑更换内分泌治疗方案或联合其他类型药物治疗,如CDK4/6抑制剂。同时,积极开展耐药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开发出新的治疗手段,克服内分泌治疗耐药。
总之,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机制和适应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未来有望开发出更多有效的内分泌治疗药物,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积极开展个体化治疗的研究,根据患者的基因表达谱、肿瘤微环境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望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张岩巍
上海市胸科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