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中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DLBCL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表现和预后差异较大。约60%的DLBCL患者经标准化疗方案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后可获得长期生存,但仍有40%的患者出现复发或原发难治。复发DLBCL预后较差,中位总生存时间仅6-12个月。因此,探索新的治疗策略,改善复发DLBCL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复发DLBCL的病理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变异、化疗耐药性和免疫逃逸等多个方面。分子分型研究发现,DLBCL可分为不同的亚型,如GCB型、ABC型等,不同亚型的分子特点和治疗反应存在差异。此外,DLBCL中还存在多种遗传变异,如p53突变、bcl-2基因易位等,这些变异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化疗耐药性等密切相关。化疗药物通过诱导DNA损伤、抑制细胞增殖等机制发挥作用,但部分DLBCL细胞可能通过DNA修复、药物外排等机制产生耐药性。DLBCL细胞还可能通过抑制免疫细胞功能、诱导免疫耐受等机制实现免疫逃逸。
针对复发DLBCL的病理机制,目前已有多种治疗策略,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联合治疗等。靶向治疗主要针对DLBCL的关键分子靶点,如CD20、CD30、CD79b等,通过单克隆抗体、小分子抑制剂等手段阻断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存活。免疫治疗主要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如CAR-T细胞疗法、PD-1/PD-L1抑制剂等,提高对DLBCL细胞的杀伤能力。联合治疗则是将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如靶向药物联合化疗、免疫治疗等,以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性。
个体化治疗是复发DLBCL治疗的重要方向。通过基因检测、病理分型等手段,对DLBCL患者的分子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疾病等,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对于具有特定遗传变异的患者,可选用相应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免疫微环境异常的患者,可采用免疫治疗改善免疫状态;对于多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可尝试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此外,对于部分年轻、体能状态良好的患者,还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挽救性治疗手段。
总之,复发DLBCL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对病理机制的深入认识和新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有望为复发DLBCL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未来仍需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中进一步探索复发DLBCL的治疗策略,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孙忠亮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