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根据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因此,对胃癌的治疗研究和科普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胃癌术后化疗的作用机制,以便患者和公众更好地理解化疗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胃癌术后化疗是指在胃癌手术切除肿瘤后,为了消灭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而采取的化学药物治疗。这种治疗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化学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进一步消灭手术未能完全清除的微小癌灶,以及潜在的远处转移癌细胞,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化疗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的详细介绍:
氟尿嘧啶类药物:这类药物通过干扰癌细胞的DNA合成,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具体而言,氟尿嘧啶类药物能够抑制胸腺嘧啶合成酶的活性,减少DNA合成所需的胸腺嘧啶,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这类药物包括氟尿嘧啶本身及其衍生物,如替吉奥和卡培他滨。替吉奥和卡培他滨作为口服氟尿嘧啶类药物,具有使用方便、依从性高等优点,它们在体内转化为氟尿嘧啶发挥作用,通过抑制胸腺嘧啶合成酶,减少胸腺嘧啶的生成,从而抑制DNA合成,阻止癌细胞生长。
铂类药物:以奥沙利铂为代表的铂类药物能够与癌细胞的DNA结合,形成DNA加合物,阻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导致癌细胞死亡。这类药物对多种实体瘤,包括胃癌,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胃癌术后化疗常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即同时使用多种化疗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联合化疗可以针对不同的靶点,增强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此外,联合化疗还可以通过不同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同时降低单一药物的剂量,减轻毒副作用。
然而,化疗药物也会对正常细胞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骨髓抑制、脱发等。这些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治疗的进行。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药物剂量、使用止吐药物、给予营养支持等,以减轻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胃癌术后化疗是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治疗手段。了解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身体状况,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为胃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患者和家属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争取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肖辉煌
福州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