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中异常浆细胞的增殖,导致多种临床症状,包括贫血、骨痛、骨折、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等。本文将探讨多发性骨髓瘤与贫血之间的关联及其病理机制。
首先,贫血是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导致氧气输送能力下降。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贫血的发生率高达70%至90%。贫血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与预后不良相关。
多发性骨髓瘤导致贫血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骨髓侵犯:异常浆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占据正常造血组织的空间,影响红细胞的生成。此外,浆细胞还可能分泌抑制造血的细胞因子,进一步抑制红细胞的产生。
溶骨性病变: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溶骨性病变,导致骨痛和骨折。溶骨性病变释放的破骨细胞因子可抑制红细胞生成,加重贫血。
肾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伴有肾功能不全,影响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合成和分泌。EPO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关键因素,其缺乏会导致贫血。
出血: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能因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而发生出血,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发生微血管病性溶血,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加重贫血。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贫血。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相关的贫血,关键在于控制原发病,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同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对症支持治疗。通过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贫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袁晓清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