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贫血

2025-06-07 03:29:50       7次阅读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影响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血液系统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贫血是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本文将从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贫血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发生机制 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贫血的发生机制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骨髓微环境异常:骨髓瘤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6、TNF-α等,破坏骨髓微环境,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2)红细胞生成素(EPO)减少:骨髓瘤细胞可分泌EPO抑制因子,导致EPO生成减少,进而影响红细胞生成; (3)红细胞寿命缩短:骨髓瘤细胞可破坏红细胞膜完整性,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 (4)出血和溶血:部分患者可合并出血和溶血,导致贫血进一步加重。

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贫血的临床表现与普通贫血相似,主要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气促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黏膜苍白、指甲凹陷等体征。贫血程度与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程进展密切相关,贫血越严重,提示病情进展越快。

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贫血的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等。对于疑似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应尽早行骨髓穿刺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贫血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对于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尽早行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2)支持治疗:对于中重度贫血的患者,可酌情输注红细胞悬液,改善贫血症状; (3)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于EPO减少引起的贫血,可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红细胞生成; (4)对症支持治疗:针对贫血引起的相关症状,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如补铁、叶酸等。

总之,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贫血的发生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和治疗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对于疑似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应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贫血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对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针对性的治疗手段,造福广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陈福涛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西院区

下一篇宫颈癌不传染:HPV因素与疾病原理
上一篇胰腺癌分期及治疗手段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