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为主要特征。它并非由单一疾病引起,而是多种肾脏疾病的共同表现。深入理解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解析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基础、损伤机制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形成过程。
1. 基本病理生理
肾病综合征的核心病理生理改变是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导致血浆蛋白的异常丢失。肾小球滤过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足细胞(podocytes)组成,正常情况下具有高度选择性通透性,只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当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时,其选择性通透性减弱,导致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如白蛋白)漏入尿液中,形成蛋白尿。
1.1 肾小球滤过膜结构
肾小球滤过膜的完整性对于维持正常的肾小球功能至关重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足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肾小球滤过膜的“三足鼎立”结构。任何一方的结构或功能受损,都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
1.2 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的后果
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后,血浆蛋白的异常丢失会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包括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这些改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2. 肾小球滤过膜损伤机制
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的机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免疫介导损伤、炎症反应和机械性损伤等。
2.1 免疫介导损伤
免疫系统异常活化是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激活补体系统和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常见的免疫介导性肾小球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炎、IgA肾病等。
2.2 炎症反应
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等可诱导肾小球内皮细胞和足细胞损伤,增加基底膜的通透性,导致蛋白尿。炎症反应是许多肾脏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
2.3 机械性损伤
高血压、糖尿病等可导致肾小球内高压,使肾小球滤过膜受到机械性损伤,增加其通透性。此外,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也可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
3. 蛋白尿的形成
当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后,血浆蛋白漏入肾小管。正常情况下,肾小管对蛋白具有重吸收功能,但当蛋白尿量过大时,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饱和,导致大量蛋白从尿液中排出。
3.1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
肾小管对蛋白的重吸收主要由近曲小管完成,主要通过跨细胞途径和旁细胞途径。当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导致大量蛋白尿时,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受限,导致蛋白尿的形成。
3.2 蛋白尿的影响
大量蛋白尿不仅导致低蛋白血症,还可引起肾小管间质损伤,加重肾脏病变。此外,蛋白尿还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4. 低蛋白血症
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蛋白丢失,同时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最终引起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形成低蛋白血症。
4.1 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
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的原因包括营养不良、肝脏疾病、炎症因子抑制等。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的下降进一步加剧了低蛋白血症。
4.2 低蛋白血症的影响
低蛋白血症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水肿。此外,低蛋白血症还可引起免疫功能紊乱、凝血功能异常等。
5. 水肿形成机制
低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血管内水分外渗至组织间隙,形成水肿。此外,低蛋白血症还可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化,增加钠水潴留,进一步加重水肿。
5.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调节血压和钠水平衡的重要激素系统。低蛋白血症可刺激RAAS活化,导致钠水潴留,加重水肿。
赛福丁·木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