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泡性淋巴瘤(FL),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一种常见类型,约占NHL的20%至30%。FL的发病机制与染色体易位t(14;18)以及Bcl-2蛋白的过表达密切相关。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病理机制。
染色体易位t(14;18)
:染色体易位是指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基因位置的移动。在FL中,t(14;18)指的是第14号和第18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易位,这种易位导致Bcl-2基因从其原有的位置(第18号染色体)被移动到第14号染色体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附近。Bcl-2基因的这种位置改变导致其表达水平上升,因为IGH基因的增强子区域能够增强Bcl-2基因的转录活性。
Bcl-2过表达与细胞凋亡
:Bcl-2是一种抗凋亡蛋白,正常情况下,它在细胞中保持一定水平,以维持细胞生存。然而,在FL中,由于染色体易位导致的Bcl-2基因过表达,使得细胞内Bcl-2蛋白水平异常升高。这种过表达抑制了细胞凋亡过程,导致细胞生命周期延长,最终可能发展成肿瘤。
诊断与治疗
:FL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治疗策略包括观察等待、放疗、化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预后管理中,FLIPI(Follicular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评分系统被广泛用于评估患者的预后,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考量。
综上所述,FL的发病机制涉及复杂的分子层面变化,其中染色体易位t(14;18)和Bcl-2基因的过表达是关键因素。了解这些机制对于FL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蔡明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