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因其高度恶性、预后差和治疗难度大而被称为“癌症之王”。本文将从疾病原理的角度,深入探讨胰腺癌为何如此难以对付。
胰腺位于腹部深处,紧邻胃和脊柱,其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胰腺癌早期诊断充满挑战。胰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胰液,帮助消化食物,并产生调节血糖的激素。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导致细胞失去正常生长控制,形成肿瘤。
胰腺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高脂饮食)及慢性胰腺炎等因素有关。胰腺癌的病理类型多样,以导管腺癌最为常见,占胰腺癌的90%以上。胰腺癌的生长速度快,侵袭性强,常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形成广泛的癌栓和转移灶。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等到出现腹痛、黄疸、体重下降等症状时才就医,这时往往已是晚期。晚期胰腺癌常伴有肝、肺等远处转移,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治疗手段有限,预后极差。据统计,大部分胰腺癌患者确诊后的生存期仅有1年左右,5年生存率低于5%,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
胰腺癌之所以难以治疗,还与其生物学特性有关。胰腺癌细胞侵袭性强,易侵犯周围血管和神经,形成癌栓,导致肿瘤难以完整切除。胰腺癌对放化疗也不敏感,治疗效果有限。此外,胰腺癌的微环境复杂,存在大量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和免疫抑制细胞,为肿瘤的进展和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胰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是诊断胰腺癌的金标准。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A19-9、CEA等可辅助诊断,但特异性不高。胰腺癌的分期主要依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的TNM分期系统。
胰腺癌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对于早期可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手术切除是首选,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等。术后辅以辅助化疗,可延长生存期。对于晚期胰腺癌,主要采取姑息治疗,包括化疗、放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等,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胰腺癌的预防重在控制高危因素,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等。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有助于胰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治疗手段的出现,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有所改善,但仍需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胰腺癌之所以被称为“癌症之王”,主要与其发病机制复杂、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手段有限和预后极差有关。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探索新的治疗手段,改善患者预后,仍是肿瘤学领域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加强胰腺癌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癌意识,为胰腺癌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生存质量。
虽然胰腺癌的治疗充满挑战,但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新的治疗方法正在逐步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例如,靶向治疗通过特异性地攻击癌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已在某些胰腺癌患者中显示出疗效。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细胞,为胰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些新疗法的探索和应用,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和配合。
同时,胰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手段,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有望实现胰腺癌的早期发现。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影像学检查的准确性,促进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总之,胰腺癌的治疗和研究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探索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加强临床研究,优化治疗方案;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癌意识。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攻克胰腺癌这一“癌症之王”,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陈远芳
云南省肿瘤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