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一直是医学领域重点攻克的难题。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在肺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许多患者而言,治疗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开启了生命的新希望。
癌症的发生与细胞内多种信号通路的异常密切相关。在肺癌的免疫治疗中,科学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例如,肿瘤细胞可下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的表达,降低肿瘤抗原的呈递效率;或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
免疫检查点的调控:免疫检查点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负向调控机制,用于维持免疫稳态和防止自身免疫反应。然而,肿瘤细胞可利用这一机制,通过上调免疫检查点分子如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Treg)和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它们可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代谢途径的改变等方式,抑制效应性免疫细胞的功能。
基于以上科学依据,免疫治疗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PD-1/PD-L1等免疫检查点分子的相互作用,解除肿瘤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恢复T细胞的杀伤功能。
肿瘤疫苗:通过将肿瘤抗原或其衍生物导入机体,激活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增强机体对肿瘤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细胞免疫治疗:通过体外扩增和修饰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或自然杀伤(NK)细胞,然后回输给患者,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虽然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免疫治疗的疗效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对治疗无反应或出现耐药;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限制了部分患者的治疗应用。因此,未来的研究重点包括:
探索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筛选优势人群,提高治疗的精准性。
开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如免疫检查点双抗、细胞因子治疗等,进一步提高疗效。
研究免疫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如化疗、靶向治疗等)的联合应用,探索最佳治疗方案。
深入研究肿瘤免疫微环境和免疫逃逸机制,为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总之,免疫治疗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随着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治疗手段的开发,相信未来免疫治疗将在肺癌的综合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
范兴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汇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