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无声无息,这些人群要重点筛查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因骨密度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变得脆弱,易发生骨折。它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因为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患者往往在骨折发生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骨质疏松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早筛查和干预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相关骨折至关重要。特别是以下几类高危人群,更应引起重视,及时进行骨密度检测和相关评估。
首先,绝经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高风险群体。女性在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而雌激素对骨骼有保护作用,其缺乏会加速骨质流失。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下降速度明显加快,骨折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年龄超过五十岁的女性,更应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及时发现骨质疏松的早期迹象。
其次,老年人群同样是骨质疏松的重点筛查对象。随着年龄增长,骨骼的新陈代谢减慢,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逐渐降低。老年人骨折后恢复较慢,且并发症风险高,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命质量。特别是有跌倒史或骨折史的老年人,更应加强骨质疏松的筛查和预防。
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也需警惕骨质疏松的风险。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抗凝药物等,可能干扰骨代谢,导致骨质流失加剧。此类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定期评估骨密度,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还有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容易出现骨质疏松。这些疾病本身或其治疗过程可能影响骨骼健康,增加骨折风险。对于这部分患者,骨质疏松的筛查和管理同样不可忽视。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也面临较高的骨质疏松风险。长期缺乏运动、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吸烟和过量饮酒等因素,都会影响骨骼的健康状态。对于这些人群,除了筛查外,改善生活习惯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环节。
骨质疏松的筛查主要依靠骨密度检测,常用的方法是双能X线吸收法(DXA),能够准确评估骨骼的矿物质含量,帮助医生判断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早期发现骨质疏松后,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营养补充和生活方式调整,有效减缓骨质流失,降低骨折风险。
总之,骨质疏松虽然无声无息,但其危害不容忽视。特别是绝经后女性、老年人、长期服药者、慢性病患者以及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应高度重视骨质疏松的筛查和预防。通过科学的筛查和积极的干预,可以有效保护骨骼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减少骨折带来的痛苦和风险。
陈轩
江西省胸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