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疗时代”到“免疫治疗”:肺癌治疗的四次革命性突破
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回顾过去几十年,肺癌的治疗经历了从最初的手术治疗到化疗、靶向治疗,再到如今的免疫治疗的多次革命性突破。每一次进步都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让“肺癌可治”不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本文将梳理肺癌治疗的演进历程,结合具体的药物案例和生存数据,向读者展现医学的进步,传递积极的信息。
一、手术治疗的开端
在现代医学发展初期,手术切除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对于早期、肿瘤局限的患者,手术切除能够直接移除病灶,达到根治的目的。然而,由于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此外,即使接受了手术,也常常面临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因此,手术治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面临着局限性。
二、化疗时代的到来
上世纪中叶,随着化学药物的不断涌现,化疗逐渐成为治疗肺癌的重要手段。化疗药物通过杀伤快速分裂的癌细胞来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尽管化疗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其副作用也十分明显,如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长期使用化疗药物容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使得治疗效果逐渐下降。
三、靶向治疗的崭露头角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针对这些特定的分子靶点,研发出了靶向治疗药物。例如,针对EGFR基因突变的奥希替尼(Osimertinib)就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靶向药物。研究显示,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奥希替尼一线治疗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且副作用相对较小。靶向治疗的出现,标志着肺癌治疗进入了个体化、精准化的新时代。
四、免疫治疗的异军突起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具有持久、广谱的抗肿瘤效应。其中,PD-1/PD-L1抑制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免疫治疗药物。例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和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b)等PD-1抑制剂,已获批用于多种类型的肺癌治疗。临床研究表明,PD-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化疗,能够显著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尤其对于那些不适合靶向治疗或靶向治疗失败的患者,免疫治疗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以帕博利珠单抗为例,一项名为KEYNOTE-001的研究显示,对于PD-L1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的五年生存率达到了23.2%,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免疫治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肺癌的治疗格局,为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的可能。
五、结语
从手术治疗的开端,到化疗时代的到来,再到靶向治疗的崭露头角,以及免疫治疗的异军突起,肺癌的治疗经历了四次革命性的突破。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无数医学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福音。虽然肺癌的治疗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肺癌的治疗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肺癌可治”的梦想终将实现。
周成伟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滩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