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降脂策略新思路:从“达标治疗”到“风险清零”的进阶之路
引言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据统计,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过三亿三千万,高脂血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风险因素,其防治至关重要。传统的降脂治疗多以“达标”为目标,但实际临床数据显示,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偏低,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不足四成,未能有效遏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提出了全新的降脂策略,旨在以风险分层为导向,结合精准医疗和本土特色,迈向“风险清零”的治疗目标,开启心血管防治的新篇章。
一、传统降脂治疗的困境与挑战
过去,降脂治疗多采用统一的治疗目标,即将LDL-C水平控制在一定数值以下,称之为“达标治疗”。虽然这一方法简单易操作,但这种“统一标准”并未充分考虑患者个体的心血管风险差异,导致治疗效果参差不齐。此外,部分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担忧和缺乏足够的疾病认知,使得药物依从性不高。也正因此,许多患者即便接受治疗,依然难以达到理想的降脂效果,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居高不下,给国家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二、《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的新策略解读
新的血脂管理指南提出,以风险分层为核心,通过科学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危险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和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及极高风险人群,不同风险等级对应不同的LDL-C控制目标。极高风险患者的LDL-C目标值显著低于低风险者,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其次,突出以LDL-C为核心靶点。大量研究证实,降低LDL-C水平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心血管事件的关键。指南强调早期、足量、长期使用降脂药物,特别是他汀类药物的规范应用,确保患者真正达到靶点水平。
第三,融合精准医疗理念。运用基因检测、表型分析等手段,深入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为降脂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他汀耐受性不良患者中,通过基因检测指导替代药物的使用,大幅提升治疗安全性和依从性。
第四,结合本土特色干预。考虑到中国人口在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遗传背景上的特殊性,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如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和戒烟限酒等,形成降脂治疗的综合防控体系,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
三、合理用药是降脂治疗的基石
在新的降脂策略中,合理用药仍然是治疗成败的关键。首先,应坚持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结合患者心血管风险等级选择合适的剂量,避免过度治疗和不足治疗。对于高风险及极高风险患者,联合使用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如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等,是达成较低LDL-C水平的重要手段。
其次,重视药物安全和依从性管理。临床医生需要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益处和可能的不良反应,积极监测治疗过程中的指标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通过建立患者教育和随访机制,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停药率。
三、未来展望:构建风险清零的血管健康防护网
“风险清零”不仅是降脂治疗的目标,更是心血管病防治的理想状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医疗体系、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协同努力。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将在风险评估、治疗决策和患者管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普及心血管健康知识,让更多患者及早接受规范化管理。
此外,国家层面应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加大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投入,推动降脂药物的可及性和 affordability,保障广大患者的用药权益。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将《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提出的先进理念落到实处,使中国心血管疾病的负担得到有效缓解。
结语
中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从传统的“达标治疗”到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风险清零”,降脂策略的更新体现了医学发展的前沿趋势,是推动我国心血管健康事业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作为医疗工作者,我们应积极响应指南号召,结合临床实践,推行合理用药和个性化管理,共同守护亿万国民的血管健康,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高力明
上海市东方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