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术后血清指标的临床意义
肝细胞肝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后的复发转移问题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巨大挑战。尤其在手术切除后,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五年内会经历肿瘤的复发。因此,如何早期识别高复发风险人群,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在众多评估手段中,血清标志物因其易于获取、检测便捷且创伤小等优点,在肝癌术后监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探讨肝细胞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相关的血清标志物,从临床常用指标和新兴的液体活检标志物两个维度,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临床常用血清标志物
在肝细胞肝癌的临床实践中,一些传统的血清标志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术后监测。
甲胎蛋白(AFP)是肝细胞肝癌最经典的血清标志物之一。在许多肝癌患者中,AFP水平会显著升高,且其水平变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术后持续高水平或再次升高的AFP往往提示肿瘤可能存在残留或复发。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肝癌患者的AFP都会升高,且一些非肿瘤性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也可能导致AFP升高,因此需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异常凝血酶原(DCP),又称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诱导的蛋白质II(PIVKA-II),是另一种在肝癌中常升高的血清标志物。DCP的升高与肝癌的恶性程度、血管侵犯和预后不良有关。研究表明,术后DCP水平的动态变化对于预测肝癌复发具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在AFP正常的肝癌患者中。
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是反映肝脏功能和胆道情况的常用指标。在肝癌患者中,GGT和ALP的升高可能与肿瘤的生长、浸润以及胆道受压等因素有关。虽然它们并非肝癌特异性标志物,但在术后监测中,持续升高的GGT和ALP可能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尤其是在伴有胆道梗阻的情况下。
此外,一些炎症相关的血清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等,也被发现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肿瘤的生长往往伴随着炎症反应,这些炎症标志物的升高可能反映了肿瘤的活动性。术后这些炎症标志物的持续高水平或再次升高,可能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的风险增加。
二、液体活检标志物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监测手段,在肝癌术后复发预测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液体活检主要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等体液中的肿瘤相关分子,如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肿瘤细胞(CTC)、外泌体等,来反映肿瘤的状态。
循环肿瘤DNA(ctDNA)是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DNA片段,携带着肿瘤特有的基因突变信息。通过检测ctDNA,可以实时监测肿瘤的基因组变化,评估肿瘤负荷,预测治疗反应和复发风险。研究发现,术后检测到ctDNA阳性与肝癌复发风险显著增加相关。ctDNA的动态监测可以更早地发现肿瘤复发,为临床干预赢得宝贵时间。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从原发肿瘤或转移灶脱落进入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CTC的数量和分子特征与肿瘤的转移潜能和预后密切相关。检测CTC可以评估肿瘤的侵袭性,预测远处转移的风险。术后检测到CTC阳性可能提示肿瘤存在微转移灶,增加复发风险。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携带着蛋白质、核酸等多种生物分子。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含有丰富的肿瘤相关分子,可以作为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潜在标志物。研究发现,肝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的某些miRNA、蛋白质等分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术后检测外泌体中的肿瘤相关分子,有望为肝癌复发预测提供新的视角。
三、结语
肝细胞肝癌术后复发转移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血清标志物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监测手段,在肝癌术后复发预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血清标志物如AFP、DCP等,结合临床信息,可以为复发风险评估提供初步依据。而以ctDNA、CTC、外泌体为代表的液体活检标志物,则为肝癌术后监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有望实现更早期、更精准的复发预测。未来,将多种血清标志物联合应用,结合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特征,构建多参数预测模型,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个体患者的复发风险,指导临床制定更个体化的监测和治疗方案,最终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
蔡加彬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