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对女性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前列。乳腺癌的复杂性和高度异质性意味着同一名称下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疾病亚型。这些亚型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从病理学角度对乳腺癌进行分型,对于深入理解疾病的进展、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探讨乳腺癌的几种主要分型,包括乳腺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小叶癌和三阴性乳腺癌。
乳腺导管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
乳腺导管癌是一种原位癌,其特点是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内,尚未突破管壁基底膜进入周围间质。这种肿瘤的细胞排列方式多样,可以呈现为实性、低乳头状、筛状和管状等不同形态。乳腺导管癌的预后相对较好,因为肿瘤尚未侵犯周围组织,因此治疗效果和生存率较高。然而,乳腺导管癌的治疗策略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大小、分级、患者年龄、对侧乳腺癌风险等因素。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乳腺保留手术和全乳切除术。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术后放疗以降低复发风险。对于高危患者,内分泌治疗也是可选的治疗方案。
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
与乳腺导管癌不同,浸润性导管癌的癌细胞已经突破导管,蔓延至周围组织,甚至超出乳腺导管,发展成为转移性癌。这种类型的乳腺癌具有较高的侵袭性,治疗难度较大,预后相对较差。浸润性导管癌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手术、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等多种方法。手术是首选治疗手段,包括乳腺保留手术和全乳切除术。术后根据肿瘤的分期、分级、受体状态等因素,选择相应的辅助治疗。对于淋巴结阳性、肿瘤较大或分级较高的患者,术后化疗是必要的。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内分泌治疗可以降低复发风险。对于HER2阳性的患者,HER2靶向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小叶癌(Lobular Carcinoma)
小叶癌主要存在于乳腺小叶内,癌细胞尚未突破原发性病灶。这种乳腺癌的小叶管、增大变粗,管道和肌上皮细胞消失,而癌细胞体积较大,细胞内浆液丰富,因此也被称为小叶原发癌。小叶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小叶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包括乳腺保留手术和全乳切除术。术后根据肿瘤的分期、分级、受体状态等因素,选择相应的辅助治疗。小叶癌对内分泌治疗较为敏感,因此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可以从内分泌治疗中获益。然而,小叶癌对化疗的反应较差,因此化疗的应用相对有限。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
三阴性乳腺癌较为少见,发病率较低,但其愈后较差。这种癌症在疾病发展早期已发生转移,可转移至远处,脏器如肺、肝和骨骼等。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较为复杂,因为缺乏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表达,导致内分泌治疗和HER2靶向治疗无效。因此,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化疗和免疫治疗。化疗是三阴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可以在手术前缩小肿瘤,提高手术成功率;辅助化疗可以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存率。近年来,免疫治疗在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对于PD-L1阳性的患者。然而,免疫治疗的适应症和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乳腺癌分型的重要性
在临床上,乳腺癌的分型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对治疗的反应不同,因此,准确的病理分型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此外,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分子分型基于肿瘤的基因表达谱,将乳腺癌分为管腔A型、管腔B型、HER2过表达型和基底样型等不同亚型。分子分型可以进一步细化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为精确的依据。
总之,乳腺癌的病理学分型揭示了疾病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乳腺癌的认识将更加深入,有望为患者带来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未来,乳腺癌的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和精准化,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副作用。
黄贵年
中山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