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是指发生在口腔内的恶性肿瘤,包括唇癌、舌癌、牙龈癌、颊黏膜癌等多种类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口腔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了解口腔癌的治疗选择与预防,策略对于降低口腔癌的发病率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口腔癌的常见症状 口腔癌早期症状较为隐蔽,容易被忽视。常见的症状包括: 1. 口腔内出现无痛性溃疡或肿块,久治不愈; 2. 口腔内出血或唾液中带血; 3. 牙齿松动、咀嚼困难、吞咽不适; 4. 口腔黏膜出现白斑、红斑或色素沉着; 5. 颌面部肿胀、面部不对称; 6. 颈部淋巴结肿大、无痛性肿块。 这些症状若持续存在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和诊断,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口腔癌。
二、口腔癌的高危因素 1. 吸烟:吸烟是口腔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患口腔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3倍。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导致口腔黏膜细胞基因突变,增加癌变风险。 2.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酒精可损伤口腔黏膜,促进致癌物质的吸收,增加癌变风险。 3. 口腔卫生不良:牙周病、龋齿等口腔疾病长期不愈,可能诱发口腔癌。口腔细菌产生的毒素可刺激口腔黏膜,增加癌变风险。 4. 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关。HPV病毒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细胞基因突变,增加癌变风险。 5. 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C等微量元素,可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维生素A、C等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抑制细胞癌变。 6. 口腔黏膜长期受刺激:如避免吃太烫、太硬、太辣的食物,可减少口腔黏膜损伤,降低癌变风险。 7. 遗传因素:有家族口腔癌史的人群,患口腔癌的风险较高。 8. 职业暴露: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木材防腐剂、橡胶等,可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
三、口腔癌的治疗选择 1. 手术治疗:早期口腔癌患者可采取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配合放疗或化疗,提高率治愈。手术方式包括局部切除、半舌切除、全舌切除等,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等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 2. 放疗:对于不能手术或手术后残留肿瘤的患者,可采用放射治疗,控制肿瘤生长。放疗方式包括外照射、近距离照射等,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等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放疗方案。 3. 化疗:对于中晚期口腔癌患者,可采用化疗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缓解病情。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顺铂、氟尿嘧啶、紫杉醇等,根据患者的病情、耐受性等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 4.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靶向药物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毒副作用。常用的靶向药物有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等,根据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蛋白表达等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靶向治疗方案。 5.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提高生存质量。常用的免疫治疗药物有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根据患者的免疫状态、肿瘤微环境等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免疫治疗方案。 6. 综合治疗:对于中晚期口腔癌患者,可采用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四、口腔癌的预防策略 1. 戒烟限酒:戒烟是预防口腔癌的最有效措施,同时应限制饮酒量,降低发病风险。吸烟、饮酒可导致口腔黏膜细胞基因突变,增加癌变风险。 2.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及时治疗口腔疾病,减少口腔癌的发生。口腔细菌产生的毒素可刺激口腔黏膜,增加癌变风险。 3. 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A、C、E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口腔癌。维生素A、C等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抑制细胞癌变。 4. 避免口腔黏膜损伤:避免口腔黏膜长期受刺激,如避免吃太烫、太硬、太辣的食物,可减少口腔黏膜损伤,降低癌变风险。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口腔癌早期症状隐蔽,容易被忽视,定期体检有助于及时发现口腔癌。 6. 接种HPV疫苗:对于部分与HPV感染相关的
邓颖
四川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