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其筛查和合理用药对于控制病毒传播、降低慢性肝病发生率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详细介绍乙型肝炎病毒筛查的重要性以及合理用药的原则和策略。
乙型肝炎病毒筛查
筛查的必要性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属于肝炎病毒科,主要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感染HBV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慢性感染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因此,对HBV进行筛查,及时识别感染者,对于预防和控制HBV传播至关重要。此外,及时的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筛查对象
HBV筛查的主要对象包括:孕妇、新生儿、血液透析患者、器官移植受者、多性伴侣者、静脉注射毒品者、HIV感染者等高风险人群。此外,对于一般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旅行史或职业暴露史的人群,也应进行HBV筛查。
筛查方法
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测主要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anti-HBs)、e抗原(HBeAg)、e抗体(anti-HBe)和核心抗体(anti-HBc)。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感染状态、病毒复制活跃度和传染性。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检测HBV DNA,以评估病毒复制水平。HBV DNA水平的监测对于指导抗病毒治疗、预测疾病进展和评估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用药原则
抗病毒药物选择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IFN)和核苷(酸)类似物(NAs),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选择药物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毒载量、肝功能、肾功能、合并症等因素。IFN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适用于部分免疫活跃期患者,但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等。NAs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适用于广泛患者,但需长期服用,可能出现耐药问题。
治疗目标
抗病毒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损伤,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治疗应持续至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HBeAg血清学转换,ALT恢复正常。对于部分患者,还可通过治疗实现HBsAg清除,达到功能性治愈。此外,治疗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传播风险。
治疗监测
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HBV DNA、ALT、HBsAg、HBeAg等指标,评估疗效和安全性。如疗效不佳或出现耐药,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还应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对于IFN治疗患者,还需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抗病毒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肾功能损害等。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对于IFN治疗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些特殊不良反应,如精神症状、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对于NAs治疗患者,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骨折风险增加等问题。因此,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结语
乙型肝炎病毒筛查是防控HBV传播的重要手段,合理用药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关键。医务工作者应提高对HBV筛查和合理用药的认识,为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诊疗服务,以期早日实现消除乙型肝炎的目标。此外,加强HBV防控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对于降低HBV感染率、保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抗击乙型肝炎,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张礼萌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