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疾病,其临床类型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等。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病变过程包括内皮损伤、脂质沉积、泡沫细胞形成、纤维帽形成等。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触发因素。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巨噬细胞、T细胞、平滑肌细胞等通过分泌炎症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还包括血栓形成和血管痉挛。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小板聚集、凝血激活等导致血栓形成,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此外,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更高。可控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等。这些因素通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机制增加冠心病的风险。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等。
心绞痛:心绞痛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胸痛或胸部不适,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感、闷痛等,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导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表现为持续性胸痛、大汗、恶心、呼吸困难等,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
猝死:猝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心源性死亡,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
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
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等。
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包括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以恢复血流。
外科治疗:对于多支血管病变、严重左主干病变等,可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以改善心肌供血。
冠心病的预防至关重要,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规范的药物治疗,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王齐明
江苏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