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本文将对胃癌的病理基础、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进行系统性解析,以期加深公众对胃癌的认识,提高胃癌的防控水平。
病因解析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步骤过程,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下是导致胃癌发生的一些主要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这种细菌能够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理改变,最终可能诱发胃癌。
饮食因素
:饮食习惯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高盐饮食、过多摄入腌制食品和烟熏食品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胃黏膜损伤,增加胃癌的风险。同时,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也会降低胃黏膜对致癌物质的防御能力。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研究表明,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其胃癌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某些遗传性癌症易感基因(如CDH1、PALB2等)的突变,也会显著增加胃癌的风险。
胃部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胃部疾病若长期不愈,可能恶变。这些疾病会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损伤,为胃癌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症状识别
胃癌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初期可能表现为隐痛或不适,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加剧,呈持续性。
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由于胃癌导致胃的消化功能受损,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
恶心、呕吐
:胃癌可能引起胃排空障碍,导致食物在胃内滞留,引发恶心、呕吐。
出血症状
:随着肿瘤的侵袭,胃黏膜可能出现糜烂、溃疡,导致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
肿块
:在晚期胃癌,肿瘤较大时,患者可能在上腹部触及到肿块。
诊断方法
胃癌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方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以下是常用的一些诊断手段:
胃镜检查及活检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内病变,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侵犯范围。同时,通过胃镜活检取得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
X线钡餐检查
:通过口服钡剂,利用X线透视观察胃的轮廓和蠕动情况,有助于发现胃壁的异常改变。但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有限。
CT、MRI等影像学检查
:可以评估胃癌的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为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血液检查
:检测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肿瘤标志物,虽然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但可作为辅助诊断和疗效监测的手段。
PET-CT检查
: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结合,可以发现胃癌的远处转移灶,对评估胃癌的预后和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治疗手段
胃癌的治疗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下是常用的一些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
:手术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根治性手术旨在完全切除肿瘤及可能受累的组织,包括全胃切除和胃癌根治术等。对于晚期胃癌患者,姑息性手术如胃空肠吻合术等,可以缓解梗阻、出血等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化疗
:化疗在胃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有助于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化疗(辅助化疗)可以消灭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顺铂、奥沙利铂等。
靶向治疗
:针对胃癌细胞的特定靶点,如HER-2、VEGF等,可以应用相应的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等,提高治疗效果。但靶向治疗需在基因检测的基础上进行,以筛选适合的患者。
放疗
:对于部分胃癌患者,放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如术前放疗可以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放疗可以减少局部复发的风险
叶志华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