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恶性肿瘤中,胆管癌以其发病隐匿、诊断困难和预后差的特点,一直被视为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难题。胆管癌患者往往因为胆道梗阻导致的胆汁淤积出现皮肤黄染、陶土色大便等典型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期。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内镜逆行胆管胰管造影(ERCP)和经皮胆道引流(PTCD)等胆道引流技术,以及针对FGFR突变的靶向治疗新进展,为胆管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胆管癌的早期症状 胆管癌的早期症状较为隐匿,许多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时病情已进展至中晚期。胆管癌的常见早期症状包括皮肤黄染、陶土色大便、腹痛、体重下降等。皮肤黄染是由于胆管癌导致胆道梗阻,胆汁中的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导致皮肤和眼睛出现黄染。陶土色大便则是由于胆红素无法进入肠道,导致大便缺乏正常的黄色。腹痛和体重下降可能与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和消耗宿主营养有关。因此,对于有上述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及时干预。
胆道梗阻的危害 胆道梗阻是胆管癌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胆汁淤积、肝功能损害、感染等严重后果。胆汁淤积可引起皮肤黄染、陶土色大便等典型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肝功能损害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感染则可引起胆管炎、肝脓肿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治疗难度。因此,对于胆管癌患者,及时解除胆道梗阻、减轻胆汁淤积是治疗的关键。
ERCP和PTCD等胆道引流技术 ERCP是一种经内镜逆行胆管胰管造影和治疗的技术,通过内镜插入胆管,进行造影和引流。ERCP可用于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如胆管支架置入、胆道取石等。ERCP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但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经验。PTCD是一种经皮穿刺胆道引流的技术,通过皮肤穿刺胆道,置入引流管以解除胆道梗阻。PTCD可用于胆管癌的姑息治疗,如胆道支架置入、胆道取石等。PTCD的优点是操作简便、适应症广,但可能存在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FGFR突变的靶向治疗新进展 F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FGFR突变是胆管癌的重要分子分型之一,与肿瘤的侵袭性、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针对FGFR突变的靶向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FGFR抑制剂如厄达替尼、英菲格拉替尼等已在胆管癌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些靶向药物可通过抑制FGFR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目前,针对FGFR突变的靶向治疗已成为胆管癌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为胆管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总之,胆管癌是一种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ERCP和PTCD等胆道引流技术可有效解除胆道梗阻、减轻胆汁淤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针对FGFR突变的靶向治疗新进展为胆管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有望进一步提高胆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对于胆管癌患者,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以改善预后。
孙君重
深圳市坪山区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