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区淋巴瘤(MZL)作为一类常见的惰性淋巴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杂的分子机制。起源于淋巴滤泡的边缘区,其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具有多样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MZL可分为三种亚型,包括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脾脏MZL(SMZL)和淋巴结MZL(NMZL),它们在地理分布和发病比例上存在差异。其中,MALT淋巴瘤占比最高,达到70%-80%,SMZL和NMZL分别占20%-30%和10%-20%左右。部分MZL病例表现为晚期,无法确定明确的器官受累模式,通常称为播散性MZL。
一、MZL的临床特点和分子机制
临床表现 MZL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发病年龄多在60-70岁。MZL的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局部肿块、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或无症状。部分MZL患者可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分子机制 MZL的分子机制复杂,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研究发现,MZL中常见的分子改变包括:BCL2/IgH易位、NOTCH2突变、KMT2D突变等。此外,MZL细胞还可通过激活NF-κB、JAK/STAT等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二、MZL的传统治疗
化疗 对于局限性MZL,可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进行化疗。对于晚期MZL,可采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或R-BAC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阿霉素、环磷酰胺)进行化疗。
放疗 对于局限性MZL,放疗可作为局部控制手段,与化疗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对于部分MZL患者,放疗可作为姑息治疗手段,缓解症状。
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部分高危MZL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挽救性治疗手段。但移植相关并发症较高,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三、MZL的靶向治疗进展
PI3K抑制剂 PI3K-δ抑制剂(如伊布替尼、杜瓦利尤单抗)可通过抑制PI3K-δ的活性,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信号通路。多项临床研究表明,PI3K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MZL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BTK抑制剂 BTK抑制剂(如伊布替尼、阿卡替尼)可通过抑制BTK的活性,阻断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抑制MZL细胞的增殖。临床研究证实,BTK抑制剂单药治疗MZL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作为MZL的二线治疗选择。
EZH2抑制剂 EZH2抑制剂(如塔塞利珠单抗)可通过抑制EZH2的甲基转移酶活性,阻断MZL细胞的表观遗传调控。初步临床研究显示,EZH2抑制剂单药治疗MZL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CD47单抗 CD47单抗(如Hu5F9-G4)可通过阻断CD47-SIRPα信号通路,促进MZL细胞的免疫清除。初步临床研究显示,CD47单抗单药治疗MZL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四、MZL靶向治疗的未来展望
随着对MZL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靶向治疗已成为MZL治疗的重要方向。未来,MZL的靶向治疗将呈现以下趋势:
个体化治疗 基于MZL患者的分子分型和基因突变特征,选择个体化的靶向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疗效。
联合治疗 将靶向治疗与传统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手段联合应用,提高MZL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新药研发 开发新型靶向药物,如BCL2抑制剂、CD79b单抗等,为MZL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总之,MZL的靶向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MZL的分子机制,开发新型靶向药物,优化治疗方案,为MZL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
陈楠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