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和生命。本文将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原理、预后影响因素及生存率研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及患者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子宫内膜癌的定义与分类 子宫内膜癌是指起源于子宫内膜的恶性肿瘤,好发于绝经后妇女,但绝经前女性也可能发病。根据肿瘤细胞的组织学类型,子宫内膜癌可分为腺癌、腺鳞癌、透明细胞癌等多种类型,其中以腺癌最为常见,占80%以上。
2.子宫内膜癌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激素水平失衡、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多因素相关。长期雌激素刺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发病机制,雌激素可促使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增加癌变风险。此外,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Lynch综合征)患者也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癌。
3.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异常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等症状。绝经后妇女出现阴道流血应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增大、变硬,必要时可结合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需行子宫内膜活检。
4.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因素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 (1)病理类型:腺癌预后相对较好,而腺鳞癌、透明细胞癌等特殊类型预后较差。 (2)分期:分期越早,预后越好。FIGO分期为Ⅰ期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 (3)肿瘤分级:高分化肿瘤预后较好,低分化肿瘤预后较差。 (4)肌层浸润:肿瘤浸润肌层越深,预后越差。 (5)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6)分子分型:近年来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可分为POLE超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型、低拷贝型和高拷贝型4种分子亚型,不同分子亚型预后存在差异。
5.子宫内膜癌的生存率研究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综合治疗的开展,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逐年提高。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Ⅱ~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50%~70%,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30%。影响生存率的因素包括年龄、病理类型、分期、肿瘤分级、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等。积极开展早期筛查、规范化治疗,有助于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总之,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复杂,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加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提高诊断水平,积极开展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同时,深入研究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影响因素,将为子宫内膜癌的精准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张晓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