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MZL)是一种起源于成熟B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属于B细胞淋巴瘤中较为常见的类型。MZL包括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 SMZL)、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ENMZL)和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odal Marginal Zone Lymphoma, NMZL)。个体化治疗是MZL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将从疾病原理知识的角度探讨个体化治疗在MZL中的应用。
一、MZL的发病机制
MZL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慢性抗原刺激、遗传易感性、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慢性抗原刺激:MZL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相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持续的慢性抗原刺激可导致B细胞异常增殖、分化,进而诱发MZL。
遗传易感性:部分MZL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如染色体易位、基因突变等,这些遗传异常可导致B细胞功能异常,增加MZL发病风险。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HHV-8等,可诱发B细胞异常增殖,与MZL发病密切相关。
二、MZL的临床表现
MZL临床表现多样,与受累部位有关。常见临床表现包括:
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常表现为脾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常表现为受累部位肿块、溃疡等,如胃MALT淋巴瘤可表现为上腹痛、消化不良等。
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可伴有B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
三、MZL的诊断
MZL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等。诊断要点包括:
肿瘤细胞主要为成熟B细胞,呈边缘区样分布。
免疫组化:CD20、CD79a阳性,Bcl-2阳性,CyclinD1阴性,Ki-67低表达。
基因检测:部分MZL患者存在染色体易位、基因突变等遗传异常,如t(11;18)、t(14;18)等。
影像学检查:CT、MRI、PET-CT等有助于评估病变范围、疗效评估。
四、MZL的个体化治疗
个体化治疗是MZL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分型、分子遗传学特点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无症状MZL: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MZL患者,可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变化。
有症状MZL:对于有症状的MZL患者,根据病情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SMZL:可采用脾切除、化疗、利妥昔单抗等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可从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中获益。
(2)ENMZL:对于胃MALT淋巴瘤,可采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放疗、化疗等手段。其他部位ENMZL可采用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
(3)NMZL:可采用化疗、利妥昔单抗等治疗手段。
复发难治MZL:对于复发难治MZL,可采用新型靶向药物、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手段。
总之,MZL是一种异质性较强的B细胞淋巴瘤,个体化治疗是其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分型、分子遗传学特点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随着对MZL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新型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个体化治疗在MZL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有望为MZL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施文瑜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