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以肾小球基底膜(GBM)的增厚和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该疾病可引起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导致蛋白尿、水肿等临床症状。本文将详细解析膜性肾病患者的症状表现及疾病原理。
一、膜性肾病的典型症状
蛋白尿
:膜性肾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导致大量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漏出,形成蛋白尿。患者尿液可能呈泡沫状,且尿蛋白定量超过3.5g/天。
水肿
:由于蛋白尿导致血浆蛋白浓度下降,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管外渗至组织间隙,引起水肿。常见于眼睑、下肢及腹部。
高脂血症
:由于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同时蛋白尿导致脂蛋白分解减少,患者可出现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
肾功能不全
: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患者可能出现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等肾功能不全表现。
高血压
:由于水钠潴留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压升高。
二、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免疫复合物沉积
:膜性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这些复合物主要由IgG和补体成分组成,可引起炎症反应和基底膜损伤。
足细胞损伤
: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膜的重要组成部分,膜性肾病中足细胞受损,导致裂隙膜蛋白(nephrin)丢失,影响滤过膜的完整性。
基底膜增厚
: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基底膜增厚,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
炎症反应
: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释放,进一步损伤肾小球。
三、诊断与治疗
膜性肾病的诊断依赖于肾活检,通过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上,针对原发性膜性肾病,可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对于继发性膜性肾病,则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控制血压、降低血脂、利尿消肿等对症治疗也很重要。
总结
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其症状包括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等,主要与肾小球滤过膜损伤有关。了解其发病机制有助于针对性治疗,改善患者预后。通过肾活检明确诊断后,可采用免疫抑制治疗和对症治疗,以控制病情进展。
冯雪华
山东医专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