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 MN)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以肾小球基底膜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本文将深入解析膜性肾病的病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原发性膜性肾病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指病因不明确的膜性肾病,占所有膜性肾病的70%~80%。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自身免疫反应:部分研究表明,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肾小球基底膜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发炎症反应和基底膜损伤。
遗传因素:部分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存在易感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影响免疫调节或肾脏结构功能,增加发病风险。
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药物暴露等,可能诱发或加重原发性膜性肾病。
二、继发性膜性肾病 继发性膜性肾病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膜性肾病,占所有膜性肾病的20%~30%。常见的继发性病因包括:
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肾脏受累,表现为膜性肾病。
肿瘤:部分肿瘤患者可合并膜性肾病,如肺癌、胃癌、乳腺癌等。肿瘤细胞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影响肾脏,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损伤。
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病毒感染,可引起肾脏免疫损伤,表现为膜性肾病。
药物:部分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某些抗生素等,可引起肾脏损伤,表现为膜性肾病。
其他: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也可引起肾脏受累,表现为膜性肾病。
三、发病机制 膜性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炎症反应和基底膜损伤。具体过程包括:
抗原抗体反应:自身抗体或外来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
炎症反应: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吸引炎症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引起肾小球炎症。
基底膜损伤: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结构破坏,增加通透性,导致蛋白尿。
肾脏纤维化:长期炎症和基底膜损伤可引起肾脏纤维化,影响肾脏功能。
总之,膜性肾病的病因多样,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因素。了解膜性肾病的病因,有助于针对性地进行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汪丽丽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