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elaps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 R-AML)是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失败的严重并发症,其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本文将探讨儿童R-AML的发病机制、最新指南研究进展以及药物应用进展。
一、儿童R-AML的发病机制
儿童R-AML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因素。主要机制包括:
白血病干细胞(LSCs)的存活
:LSCs是白血病细胞的起源细胞,其对化疗药物具有高度抵抗性,是导致R-AML发生的主要原因。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
:包括FLT3、NPM1、CEBPA等基因突变,以及染色体核型异常,如t(8;21)、inv(16)等,均可导致R-AML的发生。
表观遗传学改变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学改变,可影响基因表达,促进R-AML的发展。
微环境因素
:骨髓微环境对白血病细胞的存活、增殖和耐药性具有重要影响。
二、儿童R-AML的最新指南研究进展
风险评估
:根据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对R-AML进行风险分层,以指导个体化治疗。
再诱导化疗
:对R-AML患儿进行再诱导化疗,以期达到第二次完全缓解(CR2)。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FLAG、HA、FLAG-IDA等。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
:对于CR2的R-AML患儿,推荐进行allo-HSCT,以提高长期生存率。对于不适合allo-HSCT的患儿,可考虑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对于具有特定分子遗传学特征的R-AML患儿,可采用靶向治疗(如FLT3抑制剂)和免疫治疗(如CD33单抗)。
三、儿童R-AML的药物应用进展
FLT3抑制剂
:如米哚妥林(midostaurin)和吉妥珠单抗(gilteritinib),可抑制FLT3突变导致的信号传导异常,对FLT3-ITD阳性的R-AML患儿具有较好的疗效。
CD33单抗
:如吉妥珠单抗(gemtuzumab ozogamicin),可特异性结合CD33阳性的白血病细胞,通过旁观者效应杀伤白血病细胞。
BCL-2抑制剂
:如维奈托克(venetoclax),可抑制BCL-2蛋白,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对老年或不耐受化疗的R-AML患儿具有较好的疗效。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如PD-1/PD-L1单抗,可通过解除肿瘤免疫抑制,增强机体对白血病细胞的免疫监视和杀伤作用。
综上所述,儿童R-AML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大。最新指南强调对R-AML进行风险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推荐allo-HSCT作为CR2患儿的首选治疗。同时,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药物的应用,为R-AML患儿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随着对R-AML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新药研发的不断进展,儿童R-AML的疗效有望进一步提高。
叶絮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