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感染并发症:病理学基础与治疗挑战

2025-03-26 22:15:14       3237次阅读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MM的疗效明显提高,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然而,感染并发症成为影响MM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从病理学基础和治疗挑战两个方面,对多发性骨髓瘤感染并发症进行详细阐述。

一、多发性骨髓瘤感染并发症的病理学基础

免疫缺陷: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伴有免疫缺陷,主要表现为免疫球蛋白减少、T细胞功能异常等。这些免疫缺陷使患者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具体来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减少,尤其是IgG水平下降,导致机体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此外,T细胞功能异常,如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T细胞活化障碍等,进一步削弱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这些免疫缺陷因素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泌尿道、皮肤等部位的感染。

骨髓抑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需要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导致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化疗药物如烷化剂、抗代谢药等可直接损伤骨髓造血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使机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下降。放疗尤其是全身放疗,也会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抑制作用。此外,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本身分泌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等,也可直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加感染风险。

肿瘤微环境: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破坏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可直接抑制红细胞、血小板的生成,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这些血液学异常进一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患者容易发生感染。此外,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还可分泌其他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促进新生血管生成,为感染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其他因素:如高龄、糖尿病、营养不良等,也是多发性骨髓瘤感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高龄患者往往伴有免疫功能减退、器官功能减退等,使感染风险增加。糖尿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影响机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营养不良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感染风险增加。这些因素均可增加多发性骨髓瘤感染并发症的风险。

二、多发性骨髓瘤感染并发症的治疗挑战

早期识别:由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伴有免疫缺陷,感染症状往往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因此,早期识别感染并发症,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感染症状往往较为隐匿,如发热、咳嗽等,缺乏特异性。因此,临床上需提高警惕,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炎症指标、病原学检查等,以早期识别感染并发症。同时,对于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如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球蛋白降低等,可采取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如口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抗感染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感染并发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原微生物、感染部位、患者基础状况等因素。常见的抗感染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抗真菌药等。同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评估抗感染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细菌性感染,可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病毒性感染,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奥司他韦等。对于真菌性感染,可选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伏立康唑等。此外,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评估抗感染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还需考虑抗感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剂量。

支持治疗: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缺陷,可给予免疫球蛋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对于免疫球蛋白降低的患者,可给予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以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可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如G-CSF等,以促进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此外,还可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如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以改善

董敏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下一篇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与淋巴浆细胞淋巴瘤:病理联系
上一篇胃癌术后患者如何保持充足饮水与纤维素摄入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