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蝶窦手术:垂体瘤患者的新希望

2025-03-17 02:50:39       3242次阅读

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起源于垂体细胞,发病率约占所有脑肿瘤的10-15%。根据肿瘤的大小和功能,垂体瘤可分为微腺瘤(直径小于10mm)和大腺瘤(直径大于或等于10mm)。垂体瘤的危害在于其对周围结构的压迫和激素分泌异常,导致一系列神经和内分泌症状。本文将详细介绍垂体瘤的治疗方法之一——经鼻蝶窦手术。

垂体瘤的症状多样,与肿瘤大小、功能及压迫周围结构有关。微腺瘤多无症状,常在体检时意外发现。大腺瘤可压迫视神经,导致视野缺损,甚至视力下降。功能性垂体瘤可分泌过多激素,引起巨人症、肢端肥大症、闭经溢乳、Cushing综合征等内分泌症状。因此,垂体瘤的诊断需要综合神经影像学、内分泌检测和临床表现。

对于垂体微腺瘤,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采取观察等待策略,定期复查垂体MRI和内分泌指标。若症状明显或肿瘤增大,可使用药物治疗。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用于泌乳素腺瘤,生长抑素类似物可用于生长激素腺瘤和促甲状腺激素腺瘤。药物治疗可使部分患者肿瘤缩小、激素水平恢复正常,但需长期服药,存在耐药和副作用问题。

对于垂体大腺瘤,尤其是压迫视神经、引起明显内分泌症状的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经鼻蝶窦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鼻腔进入蝶窦区域,切除垂体肿瘤。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经鼻蝶窦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该手术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进行,可实现肿瘤的精准切除,保护正常垂体组织。

然而,经鼻蝶窦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垂体瘤患者。对于侵袭性垂体瘤、与颈内动脉粘连的肿瘤、颅底骨质破坏的患者,手术风险较大,需权衡利弊。此外,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脑脊液漏、鼻出血等并发症,需要密切监测和处理。

垂体瘤手术后,患者需要长期随访和激素替代治疗。手术切除肿瘤后,正常垂体组织可能受损,导致垂体功能减退,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腺功能减退等。患者需定期检测垂体-靶腺轴激素水平,根据结果调整激素替代治疗方案。对于功能性垂体瘤,术后还需定期复查,警惕肿瘤复发。

总之,经鼻蝶窦手术为垂体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大腺瘤和功能性垂体瘤,手术切除可迅速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生活。然而,手术并非一劳永逸,患者术后需要长期随访和激素替代治疗。垂体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肿瘤大小、功能、侵袭性及患者的一般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垂体瘤的诊治将更加精准、微创、有效。

王继军

甘肃省肿瘤医院

下一篇合理饮食搭配对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效果的提升
上一篇胃癌转移至肝脏和腹膜的症状表现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