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作为一种侵袭性高、预后不良的原发性肝癌,其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位居原发性肝癌的第二位。手术切除是治疗ICC的唯一潜在治愈手段,但由于疾病发现晚、侵袭性强,导致许多患者失去手术机会,即使手术切除后,复发风险依然较高。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ICC的治疗领域呈现出多种治疗方式并行的态势,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肝动脉灌注化疗、放疗等,均显示出了积极的临床效果,肝移植也在早期ICC患者中进行了探索。同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方式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促进了以手术治疗为基础,多种治疗方式相结合的综合个性化治疗体系的形成。本文将对ICC的分子分型、局部治疗、系统治疗的新进展以及分子分型对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作用进行总结与阐述。
首先,分子分型对于ICC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肿瘤微环境研究的深入,F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突变作为ICC中一种重要的分子标志物,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FGFR在ICC中的突变率约为10%至20%,且与肿瘤的侵袭性、预后不良密切相关。针对FGFR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为ICC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在局部治疗方面,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作为ICC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将化疗药物直接送达肿瘤局部,提高了药物浓度,减少了全身毒副作用。研究表明,TACE和HAIC能够显著延长ICC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放疗作为局部治疗的另一重要手段,通过精确照射肿瘤,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对于不能手术切除或手术后残留肿瘤的患者,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
系统治疗方面,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成为ICC治疗的新方向。靶向治疗药物通过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FGFR抑制剂作为靶向治疗的代表,已在多个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FGFR突变ICC患者的有效性。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为IC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在ICC的治疗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来验证其效果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ICC的治疗已经从单一的手术治疗,发展到包括局部治疗、系统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模式。FGFR突变作为ICC的重要分子标志物,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分子分型技术的进步和新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ICC患者的治疗选择将更加多样化,预后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然而,目前ICC的治疗仍存在许多争议和挑战,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来探索最佳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蔡讯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