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的营养管理是肿瘤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亚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等。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耐受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延长生存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详细阐述肿瘤患者的营养管理原则、营养评估方法、营养支持方式以及营养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一、肿瘤患者的营养管理原则
全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本身和治疗因素,常常导致营养不良。因此,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体重、身高、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
个体化制定营养支持方案: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疾病类型、病情进展、治疗方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量、比例和摄入方式等。
动态调整营养支持方案: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会随着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而变化。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综合营养支持方式: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治疗需求,选择口服、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等多种营养支持方式。同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因素。
二、肿瘤患者的营养评估方法
营养筛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等方法,初步评估患者的营养风险。常用的营养筛查工具有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营养不良筛查(MST)等。
营养评估:对于营养风险较高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的营养评估。常用的营养评估工具有主观全面评估(SGA)、患者生成的主观全面评估(PG-SGA)、微型营养评估(MNA)等。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常规、血生化、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常用的指标有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胆固醇、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等。
人体成分分析: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等设备,测量患者的体脂肪、瘦体重、水分等指标,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三、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方式
口服营养补充:对于可以经口进食的患者,首选口服营养补充。包括高蛋白饮食、高热量饮食、营养强化食品等。同时,还可以选择口服营养补充剂,如蛋白质粉、维生素矿物质片等。
肠内营养:对于不能经口进食或口服营养补充不足的患者,可以选择肠内营养。包括鼻饲、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经皮内镜下空肠造瘘(PEJ)等途径。肠内营养制剂包括整蛋白型、短肽型、氨基酸型等。
肠外营养:对于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可以选择肠外营养。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物质。肠外营养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并发症。
四、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注意事项
遵循"五阶梯"原则: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需要遵循"五阶梯"原则,即从饮食调整、口服营养补充、肠内营养、部分肠外营养到全肠外营养的顺序,逐步升级营养支持方式。
重视心理因素:肿瘤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食欲和营养摄入。需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因素,必要时请心理科会诊,给予心理干预。
避免营养误区:肿瘤患者和家属常常存在一些营养误区,如"饿死肿瘤"、"发物"等。需要加强营养宣教,纠正患者的营养误区,提高患者的营养依从性。
预防和处理并发症: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如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等。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总之,肿瘤患者的营养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肿瘤内科医师、营养师、护士等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合作。只有遵循科学的营养管理原则,采用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改善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蒋扬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