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全球第三常见的癌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肝转移作为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对患者的预后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将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流行病学、治疗策略以及手术切除与预后的关系。
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流行病学 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数据,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超过100万,死亡病例超过50万。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约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大多数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这对患者的预后极为不利。
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策略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局部消融治疗、系统治疗和综合治疗。
手术切除:对于可切除的肝转移灶,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式。完全切除肝转移灶或达到“无疾病证据(no evidence of disease, NED)”状态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手术切除的关键在于彻底清除肝转移灶,同时保留足够的肝功能。手术方式包括肝切除术、肝移植术等。肝切除术是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根据切除范围可分为楔形切除、段切除和肝叶切除等。肝移植术适用于部分肝转移灶广泛分布、无法通过肝切除术彻底切除的患者。手术切除的适应症包括:肝转移灶可完全切除、患者肝功能良好、全身状况可耐受手术等。
局部消融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小肝转移灶,可采用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局部消融治疗,以控制肿瘤生长。局部消融治疗的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或微波产生的热量,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局部消融治疗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用于高龄、合并症多的患者。局部消融治疗的适应症包括:肝转移灶直径≤5cm、数目≤3个、距离肝门静脉和肝表面≥1cm等。
系统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或局部治疗的肝转移患者,可采用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系统治疗手段,以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化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最常用的系统治疗手段,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靶向治疗主要针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的分子靶点,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等。免疫治疗主要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系统治疗的适应症包括:肝转移灶广泛分布、无法手术切除或局部治疗、全身状况可耐受系统治疗等。
综合治疗:对于部分肝转移患者,可采用手术切除联合局部消融、系统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综合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综合治疗的适应症包括:肝转移灶部分可切除、部分可局部治疗、全身状况可耐受综合治疗等。
三、手术切除与预后的关系 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完全切除肝转移灶或达到NED状态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和5年生存率均显著优于无法切除患者。然而,大多数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因此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肿瘤负荷、肝功能、全身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影响手术切除预后的因素包括:
肿瘤负荷:肝转移灶的数量、大小和分布是影响手术切除预后的重要因素。肝转移灶数量越多、体积越大、分布越广泛,手术切除的难度越大,预后越差。
肝功能:患者的肝功能状态直接影响手术切除的安全性和预后。肝功能不良的患者手术切除的风险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预后差。
全身状况:患者的全身状况,如年龄、合并症、营养状况等,也会影响手术切除的预后。高龄、合并症多、营养状况差的患者手术切除的风险增加,术后恢复慢,预后差。
肿瘤生物学特征:肿瘤的分子分型、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等生物学特征也会影响手术切除的预后。某些特定的分子分型或MSI状态与肿瘤的侵袭性、转移
刘雅胜
梅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