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其特征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和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本文将从疾病原理的角度,详细介绍膜性肾病的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策略。
一、病因
膜性肾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知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自身免疫反应:部分膜性肾病患者体内可检测到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这些抗体可能与肾脏组织发生交叉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变异可能增加个体发生膜性肾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如感染、药物、毒素等,可能诱发或加重膜性肾病。
二、病理改变
膜性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和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光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电镜下可见基底膜增厚和免疫复合物沉积。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和C3沿毛细血管壁沉积。
三、临床表现
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
蛋白尿: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蛋白尿,多为中至重度,部分患者可出现肾病综合征。
水肿:由于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常为眼睑、下肢水肿。
高血压:部分患者可出现高血压,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有关。
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可出现肾功能进行性下降,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尿量减少等。
四、诊断
膜性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肾活检。诊断标准包括:
大量蛋白尿(>3.5g/24h)和低蛋白血症。
肾活检显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免疫复合物沉积。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
五、治疗
膜性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蛋白尿:使用ACEI/ARB类药物减少尿蛋白排泄,保护肾功能。
控制水肿和高血压:限制水钠摄入,使用利尿剂和降压药物控制水肿和血压。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病情较重、进展较快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支持治疗:包括控制感染、预防血栓栓塞、补充白蛋白等。
肾脏替代治疗:对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可考虑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
总之,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其病因、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相对复杂。对于膜性肾病患者,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至关重要,以延缓肾功能进展,改善预后。
古剑珂
梅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