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甲状腺癌中,RET基因突变是一个重要的分子标志物,对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阐述甲状腺癌中RET基因突变的发病机制、临床意义以及治疗进展。
1. RET基因突变的发病机制
RET基因位于人类第10号染色体上,编码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正常情况下,RET基因在神经发育、肾脏发育及甲状腺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RET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其过度激活,从而引起细胞增殖失控,最终导致甲状腺癌的发生。
RET基因突变主要分为两类:点突变和基因重排。点突变主要发生在RET基因的第16号外显子上,导致M918T突变,这种突变在甲状腺髓样癌中较为常见。基因重排则涉及RET基因与其他基因的融合,如RET/PTC、RET/CCDC6等,这种融合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状癌中较为常见。
2. RET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RET基因突变在甲状腺癌中的检出率约为10%~20%,具有以下临床意义:
诊断:RET基因突变可作为甲状腺癌的分子标志物,有助于提高甲状腺癌的诊断准确性,尤其是在细胞学诊断困难的情况下。
预后:RET基因突变阳性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差,肿瘤侵袭性较强,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治疗:RET基因突变阳性的患者对传统的放射性碘治疗反应较差,需要考虑其他治疗手段,如多激酶抑制剂、免疫治疗等。
3. RET基因突变甲状腺癌的治疗进展
针对RET基因突变甲状腺癌的治疗,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多激酶抑制剂:如凡德他尼、卡博替尼等,可通过抑制RET激酶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已在临床中取得一定疗效。
免疫治疗:RET基因突变阳性的甲状腺癌患者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如PD-1/PD-L1抑制剂等。
基因治疗:针对RET基因突变的基因治疗策略正在研究中,有望为甲状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个体化治疗:基于RET基因突变状态,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总之,RET基因突变在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RET基因突变研究的深入,未来有望开发出更多针对RET基因突变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徐英辉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