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生长方式、侵袭性和生物学行为的复杂性,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颅内转移性病变,作为另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部疾病,与脑胶质瘤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两者在鉴别诊断中的关键区别。
一、症状与就医提醒
脑胶质瘤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虽然缺乏特异性,但提示患者应及时就医。若症状急性加重,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口语表达障碍、听觉理解障碍、意识障碍、不自主抽搐等,应立即紧急就医。就诊科室一般为神经外科。
二、诊断依据与相关检查
脑胶质瘤的诊断依据包括家族肿瘤史、职业接触史及吸烟情况,结合头痛、呕吐等典型症状,通过生命体征检查、眼底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体格检查,以及头颅CT、头颅MRI等影像学检查和脑电图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检查来确诊。
体格检查
:脑胶质瘤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出血导致的呼吸频率偏快,脉搏偏快、血压偏低等情况。眼底检查可能观察到视乳头充血、水肿,提示视乳头水肿。神经系统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视野缺损、肌力差、肌萎缩、肌张力减低、感觉障碍、浅反射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征阳性等。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和常规头颅MRI是术前诊断的重要手段。低级别脑胶质瘤在CT上可能表现为低密度脑内病灶,MRI上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一般不强化。高级别脑胶质瘤在CT上可能表现为低密度或不均一密度的混杂病灶,MRI上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可伴囊变、出血。
多模态MRI
: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及磁共振波谱(MRS),能反映脑胶质瘤的形态学特征、功能及代谢状况。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
:有助于确定病变中代谢活性最高的区域,对临床诊断怀疑脑胶质瘤的患者有重要价值。
脑电图检查
:伴有癫痫发作时,脑电图检查可确诊并明确癫痫灶位置。
组织病理学检查
:为金标准检查,确定病变的细胞类型,WHO分级为I级提示良性,Ⅳ级提示高度恶性。
分子病理学检查
:提供分子遗传学变异情况,有助于判断预后好坏,并协助选择治疗方案。
三、鉴别诊断
脑胶质瘤与颅内转移性病变在症状上均可出现头痛、呕吐、抽搐等,但鉴别依据存在明显差异。颅内转移性病变往往有其他部位的肿瘤病史及原发疾病症状,如肺癌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影像学上,颅内转移性病变的磁共振成像常为多发病灶,病灶多位于大脑皮质下,大小不等,水肿程度不一致,多数有环状或结节样强化影,而脑胶质瘤表现为低级别无强化,高级别不均匀强化。PET检查中,颅内转移性病变的代谢活性可低于或高于脑灰质,也可接近脑灰质;而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代谢活性可接近或高于脑灰质,低级别脑胶质瘤一般低于正常脑灰质。氨基酸代谢活性方面,颅内转移性病变一般高于脑皮质,而高级别脑胶质瘤可高于所有正常脑组织。
综上所述,脑胶质瘤与颅内转移性病变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上虽有相似之处,但通过细致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精确的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这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预后及指导临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董玲
绵阳市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