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病理学检查:从组织到分子层面的诊断流程

2025-03-26 10:07:53       3235次阅读

脑胶质瘤是源于脑部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脑胶质瘤的重要手段,它涵盖了从组织学检查到分子水平的多维度分析。本文将详细介绍脑胶质瘤病理学检查的诊断流程,帮助患者和医疗工作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疾病的诊断过程。

症状与就医提醒

脑胶质瘤的症状多样,包括头痛、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等。在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若症状急剧恶化,如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应立即寻求紧急医疗帮助。就医时,患者应前往神经外科进行专业诊断。

诊断依据

脑胶质瘤的诊断依据包括家族肿瘤史、职业接触史、吸烟情况,以及典型的症状表现。通过生命体征检查、眼底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体格检查,结合头颅CT、头颅MRI等影像学检查和脑电图检查,可以对脑胶质瘤进行诊断。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中,脑胶质瘤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出血导致的呼吸频率偏快、脉搏偏快、血压偏低等情况。眼底检查中,视乳头充血、水肿提示视乳头水肿。神经系统检查中,意识障碍、视野缺损、肌力差、肌萎缩、肌张力减低等症状均可能出现。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和MRI是诊断脑胶质瘤的重要影像学工具。低级别脑胶质瘤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病灶,MRI上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一般不强化。高级别脑胶质瘤则在CT上表现为混杂密度病灶,MRI上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多模态MRI序列,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成像(PWI)及磁共振波谱(MRS),能进一步反映脑胶质瘤的形态学特征、功能及代谢状况。PET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中代谢活性最高的区域,对临床诊断脑胶质瘤的患者尤为重要。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脑胶质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后的组织样本,可以确定病变的细胞类型,对诊断和后续治疗至关重要。根据WHO分级,I级为良性,Ⅳ级为高度恶性,级别越高,恶性程度越高。

分子病理学检查

分子病理学检查在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基础上提供分子遗传学变异情况,对判断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推荐检测的分子标记物包括IDH、ATRX、lp/19p、CDKN2A/B、TERT、EGFR、H3K27、H3G34等。

鉴别诊断

脑胶质瘤需与其他颅内病变,如颅内转移性病变进行鉴别。颅内转移性病变往往有其他部位的肿瘤病史及原发疾病症状。通过头颅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可以进行鉴别。

总结而言,脑胶质瘤的病理学检查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涉及症状观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等多个步骤。这一流程不仅有助于确诊脑胶质瘤,还能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信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脑胶质瘤的理解和治疗也在不断深化,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结果和生活质量。

严爱婷

海安市人民医院

下一篇针对复发性套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和评估,有哪些新的指标和标准
上一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如何分层
联系我们/ABOUT US
  • 电话:010-87153955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1号院安富大厦1416室
  • 电邮:mail@dzjkkp.org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4797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5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