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肝内外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肝门部胆管癌因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F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突变是胆管癌中常见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改变,与肿瘤的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胆管癌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FGFR突变的胆管癌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评价肝门部胆管癌术前预处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术前预处理后手术治疗与未行预处理直接手术的效果,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一、肝门部胆管癌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 胆管癌发病率较低,约占所有消化系统肿瘤的3%,但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5-15%。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发生在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肝总管的胆管癌,约占胆管癌的60%。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肝门部胆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此外,肝门部胆管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肝内转移,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二、FGFR突变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意义 FGFR是胆管癌中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改变之一,发生率约为10-20%。FGFR突变可导致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研究表明,FGFR突变的胆管癌患者预后较差,生存时间较短。此外,FGFR突变还与胆管癌对某些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有关,提示FGFR抑制剂可能成为FGFR突变胆管癌的治疗新策略。
三、术前预处理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应用 术前预处理是指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的一系列治疗措施,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和降低术后复发率。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而言,术前预处理主要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化疗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可通过阻断肿瘤生长的信号通路或激活机体免疫反应,控制肿瘤进展,降低术后复发率。然而,术前预处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四、术前预处理与直接手术的效果比较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和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55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最后纳入研究的有131例患者,其中男75例,女56例。研究结果显示,术前预处理组患者的手术切除率、R0切除率和术后生存时间均优于直接手术组,提示术前预处理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进一步分析发现,FGFR突变阳性的患者术前预处理效果更佳,提示FGFR抑制剂可能成为FGFR突变肝门部胆管癌术前预处理的优选方案。
五、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因素众多,包括肿瘤的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切除情况、术前预处理情况等。本研究发现,术前预处理可显著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时间,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FGFR突变状态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FGFR突变阳性的患者预后更差,提示针对FGFR突变的靶向治疗可能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术前预处理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尤其是FGFR突变阳性的患者。然而,术前预处理的最佳方案、疗程和剂量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未来,随着对胆管癌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和新药的研发,术前预处理有望成为肝门部胆管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王蓉
江苏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