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中的微小血管侵犯:理解与应对
在肝细胞癌(HCC)的研究和治疗中,微小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作为一个重要的病理特征,正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MVI是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癌细胞巢团存在于覆衬有内皮细胞的微小血管腔内,主要见于肿瘤包膜内和癌旁肝组织内的门静脉微小分支。它是导致肝细胞癌复发和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
一、MVI的发生率与肿瘤大小的关系
研究显示,肝细胞癌中MVI的发生率范围广泛,从17.0%到93.4%不等。MVI的发生率与肿瘤的长径呈正相关。具体而言,长径小于3厘米的肝癌,其MVI发生率为17.0%到40.6%;长径在3到5厘米之间的肝癌,MVI发生率为31.0%到42.5%;而长径大于5厘米的肝癌,MVI发生率则高达46.2%到93.4%。这些数据表明,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MVI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这也提示了肿瘤生长过程中血管生成和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增强。
二、MVI的诊断与分级
为了更好地指导肝癌伴MVI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形成了《肝细胞癌伴微血管侵犯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该共识推荐使用《原发性肝癌病理诊断指南》的MVI病理分级标准:M0级表示未发现MVI;M1级表示发现5个或更少的MVI,且发生于近癌旁肝组织区域(小于等于1厘米);M2级则表示发现超过5个MVI,或MVI发生于远癌旁肝组织区域(大于1厘米)。这种分级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标准,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三、提高MVI检出率的方法
为了提高MVI的检出率,专家共识推荐使用“7点法”对肝癌标本进行取材。这种方法通过在肿瘤周围的多个点进行取材,增加了发现MVI的可能性。此外,有条件的医学中心还可以使用IDS(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癌细胞在血管中的分布情况,从而提高MVI的检出率。
四、MVI在治疗决策中的作用
MVI是评估肝癌复发风险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伴有MVI的肝癌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更为积极的治疗策略,例如术后辅助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此外,MVI的存在也可能影响到肝移植的适应症和预后评估。因此,在肝癌的常规病理检查中,MVI应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进行评估。
五、结语
微小血管侵犯作为肝细胞癌的重要病理特征,其生物学特性和预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对MVI的深入研究和准确诊断,临床医生可以更好地评估肝癌患者的复发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在MVI的检测和治疗方面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肝癌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杨敏文
重庆市黔江民族医院正阳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