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泻:麸质引发的肠道免疫风暴
乳糜泻是一种因遗传易感者对麸质(小麦蛋白)产生免疫反应,导致小肠绒毛萎缩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不仅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全身性症状。本文将深入探讨乳糜泻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乳糜泻的病理机制
乳糜泻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遗传易感性主要与HLA-DQ2和HLA-DQ8基因相关,这些基因在乳糜泻患者中高频出现。当遗传易感者摄入含有麸质的食物(如小麦、大麦、黑麦)时,麸质中的谷蛋白会被消化酶部分降解,产生的肽段进入小肠上皮细胞。这些肽段在组织转谷氨酰胺酶(tTG)的作用下发生脱氨基化,形成更具免疫原性的肽段。
这些脱氨基化的肽段被抗原呈递细胞识别并呈递给T细胞,激活T细胞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这种免疫反应导致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最终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乳糜泻的临床表现
乳糜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既有消化系统症状,也有全身性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腹泻、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由于小肠绒毛萎缩,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减轻、贫血、骨质疏松等营养不良相关症状。
儿童患者的症状尤为明显,可能表现为生长迟缓、体重不增、食欲不振、情绪不稳定等。此外,乳糜泻还可能引发皮肤病变,如疱疹样皮炎,这是一种瘙痒性皮疹,常见于肘部、膝盖、臀部等部位。
三、乳糜泻的诊断方法
乳糜泻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测和肠镜活检。血清学检测中,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tTG-IgA)是最常用的标志物,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此外,抗内皮细胞抗体(EMA)和抗谷蛋白抗体(AGA)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肠镜活检是确诊乳糜泻的金标准。通过肠镜取小肠黏膜活检,观察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等病理改变,可以明确诊断。此外,基因检测也可用于筛查HLA-DQ2和HLA-DQ8基因,以评估遗传易感性。
四、乳糜泻的治疗策略
目前,严格无麸质饮食是乳糜泻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需避免摄入含有小麦、大麦、黑麦的食品,如面包、饼干、啤酒等。无麸质饮食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促进小肠绒毛的恢复,改善营养吸收。
在实施无麸质饮食时,患者需注意食品标签,避免误食含麸质的食品。此外,患者还需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以纠正营养不良。对于症状严重或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五、结语
乳糜泻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通过血清学检测和肠镜活检,可以准确诊断乳糜泻。严格无麸质饮食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对于乳糜泻患者而言,科学合理的饮食管理和定期随访是维持健康的关键。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望在未来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乳糜泻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杨超
雅安市人民医院城后路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