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体肿瘤领域中,继发性胆囊癌是指胆囊受到其他部位原发肿瘤的影响,导致癌细胞扩散或转移至胆囊的情况。本文将详细介绍继发性胆囊癌的疾病原理知识,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这一病理过程。
1. 胆囊癌概述
胆囊位于肝脏下表面,负责储存和分泌胆汁,帮助消化脂肪。胆囊癌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但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低于5%。根据肿瘤的起源部位,胆囊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胆囊癌起源于胆囊本身,而继发性胆囊癌则是其他部位肿瘤的癌细胞转移至胆囊所致。继发性胆囊癌在胆囊癌中所占比例约为20%~30%。由于胆囊位于消化道和胆道系统的交汇处,因此更容易受到其他部位肿瘤的影响。
2. 继发性胆囊癌的发病机制
继发性胆囊癌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直接侵犯:邻近器官的肿瘤如肝癌、胰腺癌等可直接侵犯胆囊,导致癌细胞扩散至胆囊。
淋巴转移:原发肿瘤的癌细胞通过淋巴系统转移至胆囊周围的淋巴结,进而侵犯胆囊。
血行转移:原发肿瘤的癌细胞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流到达胆囊,形成转移灶。
胆道播散:胆道肿瘤如胆管癌等可沿胆道系统播散至胆囊,引发继发性胆囊癌。
3. 继发性胆囊癌的临床表现
继发性胆囊癌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胆囊癌相似,主要表现为:
右上腹疼痛:肿瘤侵犯胆囊壁可引起右上腹持续性钝痛,疼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
消化不良:胆囊功能受损导致胆汁分泌减少,可引起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黄疸:胆道受压或梗阻可引起胆汁淤积,出现皮肤黄染、尿色加深、大便色浅等黄疸症状。
消瘦、乏力:恶性肿瘤消耗机体营养,可引起体重下降、乏力、食欲不振等恶病质表现。
腹部肿块:肿瘤较大时可在右上腹触及质地硬、边界不清的肿块。
4. 继发性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
继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B超、CT、MRI等可发现胆囊占位性病变,必要时可联合PET-CT检查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和全身转移情况。病理活检可明确肿瘤的性质和分型。
继发性胆囊癌的治疗原则与原发性胆囊癌相似,主要包括:
手术治疗:对于局限性肿瘤,可考虑行胆囊切除术或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对于侵犯邻近器官的肿瘤,可联合行肝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等。
化疗:对于进展期肿瘤,可采用全身化疗控制病情进展,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吉西他滨、顺铂等。
放疗:对于不能手术切除或术后残留的肿瘤,可考虑行放疗,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对于某些特定基因突变的肿瘤,可采用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等也在胆囊癌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综上所述,继发性胆囊癌是胆囊受到其他部位肿瘤影响而发生的恶性肿瘤。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胆囊癌的认识,指导临床诊疗实践。
雷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