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作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被称为肝脏的“沉默病变”。本文旨在深入解析肝癌的疾病原理,让公众对这一疾病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肝癌的定义和分类
肝癌,医学上称为肝细胞癌,是起源于肝脏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根据病理学特点,肝癌可分为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癌。其中,肝细胞癌最为常见,约占肝癌总病例的90%。
二、肝癌的发病机制
肝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其中,慢性肝炎病毒感染(特别是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是诱发肝癌的主要因素。此外,长期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药物等也可能增加肝癌风险。
三、肝癌的临床表现
由于肝脏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肝癌早期往往缺乏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黄疸、体重下降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因肿瘤破裂出血而出现急性腹痛。
四、肝癌的诊断
肝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血液学检查。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血清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癌的重要血清学指标,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有限。对于AFP阴性的患者,还需结合其他血清学标志物和影像学特征综合判断。
五、肝癌的治疗
肝癌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肝功能和全身状况。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局部消融治疗(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介入治疗(如TACE)、放疗和化疗等。对于晚期肝癌患者,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六、肝癌的预防
预防肝癌的关键在于控制病因。对于慢性肝炎患者,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控制病毒复制;对于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肝脏超声和AFP检测,实现肝癌的早诊早治。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也有助于降低肝癌风险。
七、肝癌的预后
肝癌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肿瘤分期、治疗方式和患者的肝功能等。早期肝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等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50%以上。而晚期肝癌患者,由于肿瘤广泛转移,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
总结而言,肝癌是一种沉默而凶险的疾病。了解其发病原理,加强病因控制和早期筛查,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公众应提高对肝癌的认识,积极参与肝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工作。
边伟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
扫一扫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