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鳞癌是一类发生在口腔、咽部、喉部等头颈部区域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和综合治疗方法的不断优化,头颈部鳞癌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围术期放疗,即在手术治疗前后进行的放射治疗,已成为头颈部鳞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详细介绍头颈部鳞癌围术期放疗的原则和实践。
头颈部鳞癌围术期放疗的适应症
围术期放疗主要适用于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根据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分为新辅助放疗(术前放疗)和辅助放疗(术后放疗)两种类型。新辅助放疗适用于部分T3-T4期、N+期患者,目的是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中肿瘤细胞的播散风险。辅助放疗适用于部分R1(镜下残留)和R2(肉眼残留)切除患者,目的是消除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局部复发率。
头颈部鳞癌围术期放疗的放射剂量和分割
新辅助放疗的总剂量一般为50-60Gy,分割为25-30次,每次2Gy,每周5次。术后辅助放疗的总剂量一般为60-66Gy,分割为30-33次,每次2Gy,每周5次。对于部分高危患者,可根据肿瘤残留情况和患者的耐受性,适当增加剂量至70Gy。
头颈部鳞癌围术期放疗的靶区确定
靶区的精确确定是围术期放疗成功的关键。对于新辅助放疗,靶区应包括原发肿瘤、受累淋巴结和高危亚临床区域。对于术后辅助放疗,靶区应包括手术切除区域、高危亚临床区域和受累淋巴结。靶区的确定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如CT、MRI、PET-CT等)和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必要时可采用图像融合技术进行精确勾画。
头颈部鳞癌围术期放疗的放疗技术
现代放疗技术,如调强放疗(IMRT)、容积调强放疗(VMAT)和质子治疗等,可实现对头颈部鳞癌靶区的高精度照射,同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这些技术的应用可显著降低放疗相关的毒性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放疗计划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患者的解剖结构等因素,实现个体化治疗。
头颈部鳞癌围术期放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围术期放疗是头颈部鳞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放疗外,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也在头颈部鳞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学科综合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实现疗效的最大化和毒性反应的最小化。
总之,头颈部鳞癌围术期放疗在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精确的靶区确定、个体化的放疗计划和多学科综合治疗是实现头颈部鳞癌围术期放疗成功的关键。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综合治疗方法的不断优化,头颈部鳞癌患者的预后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王园
新野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