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种类型,属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一种。它起源于肺部腺体,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40%。了解肺腺癌的疾病原理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肺腺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其中,遗传因素在肺腺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携带某些遗传易感基因的人群患肺腺癌的风险较高。此外,环境因素如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也是肺腺癌的重要诱因。长期吸烟者的肺腺癌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10倍以上。
肺腺癌的病理特征是肿瘤细胞沿肺泡壁生长,形成腺样结构。肿瘤细胞的形态多样,包括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腺癌。高分化腺癌预后较好,低分化腺癌预后较差。肺腺癌的分期主要依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情况,分期越高预后越差。
肺腺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肿瘤进展,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肺外症状,如杵状指、骨关节疼痛等。因此,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肺部CT筛查至关重要。
肺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胸部CT扫描可发现肺部异常病灶,PET-CT有助于评估肿瘤分期。病理检查是确诊肺腺癌的金标准,包括痰液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的同时,还可进行基因检测,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肺腺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术切除的适应症包括肿瘤局限于肺内、无远处转移、心肺功能可耐受手术等。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可考虑化疗或放疗。近年来,肺腺癌的靶向治疗取得显著进展,部分患者可从靶向治疗中获益。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肿瘤细胞的驱动基因突变,如EGFR、ALK、ROS1等。对于PD-L1表达阳性的患者,免疫治疗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肺腺癌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等。总体而言,早期肺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而晚期肺腺癌患者的预后较差。因此,提高肺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水平,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综上所述,肺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了解肺腺癌的疾病原理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肺部CT筛查和基因检测,可提高肺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多学科综合治疗是肺腺癌治疗的主要策略,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肿瘤分期、病理分型、分子分型等因素。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肺腺癌的治疗效果有望进一步提高。
杨兰
四川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