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原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实体肿瘤患者更容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是全球第三大致死性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将详细介绍高原地区VTE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防治策略,以期提高医疗工作者和患者对高原VTE的认识和防治水平。
一、高原地区VTE的发病机制 1. 低氧环境: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低,导致机体缺氧。长期缺氧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凝血系统,增加VTE的风险。 2. 血流动力学改变:高原地区低压环境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 3. 激素水平变化:高原地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导致血管收缩,进一步增加VTE的风险。 4. 肿瘤本身的影响:实体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易发生VTE。此外,肿瘤压迫血管、侵犯血管壁等也增加了VTE的风险。
二、高原地区VTE的临床表现 1.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易漏诊。 2. PE: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严重者可出现晕厥、休克,甚至猝死。 3. 无症状VTE: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血栓。
三、高原地区VTE的诊断方法 1. 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VTE的重要手段,可发现血栓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 2. 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FDP等实验室指标对VTE的诊断具有辅助价值。 3. 临床评分:Wells评分、Geneva评分等临床评分系统可用于评估VTE的风险,指导诊断和治疗。
四、高原地区VTE的防治策略 1. 预防:对于实体肿瘤患者,尤其是高危人群,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包括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等)、机械预防(弹力袜、间歇充气泵等)和生活方式干预(适量运动、饮食调整等)。 2. 早期识别:对于出现VTE相关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3. 规范治疗:确诊VTE后,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等。 4. 随访管理:VTE患者需要长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复发。
总之,高原地区实体肿瘤患者VTE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医疗工作者应充分认识高原VTE的特点,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共同降低高原VTE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彭巍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